曉曉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四章 飲食文化,遊戲美食家,曉曉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清湯西施舌――郝懿行《記海錯》說:“謂之舌者,有肉突出,宛如人舌,啖之柔脆,以是為珍。其殼圓厚,淡紫色,可飾治器。即墨海中有之。”王培荀《鄉園憶舊錄》卷八曾記述膠東海珍品,其中有云:“第海物莫美於西施舌。蛤蜊之類十數,以此為冠。”梁章鉅《浪跡續談》卷二評論溫州海產品時說:“西施舌隨時皆有,平心按之,……(溫州)西施舌不如登、萊、青各府。”清代詩人鄭板橋在《濰縣竹枝詞》中就寫道“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鄭板橋說“西施舌”這種海產品都被豪門貴胄之家食用了。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品嚐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

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

……

歷下銀絲――清初名士王士禎《歷下銀絲》詩:“金盤錯落雪花飛,細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滿席,虞家鯖尚方稀。”讚美歷下(即山東濟南)的銀絲烹飪的精細。

耿餅――又稱曹州鏡面柿,是山東菏澤地方傳統名點,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曾作為貢品獻給朝廷,永樂皇帝大加讚賞,賜名為“耿餅”,清人王士禎有詩讚曰:“亳都(曹縣)柿勝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蘇還悵望,姚黃歐碧不同來。”

Ek――漢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濱,見當地人吃一物香氣四溢,遂命此食為“Ek“,這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就是魚腸醬。最早北魏《齊民要術》卷八中有“作Ek法”。《本草綱目?鱗部四》也有“Ek”一釋,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雲‘Ek,烏賊魚腸也’”。

……

烏魚蛋湯――清朝趙子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有烏魚蛋“產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之記載。清詩人王士祿所作的《憶菜子四首》詩中寫道:“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波人鏟鰒魚,此事會憐渠。”王士祿將烏魚蛋同蟹胥、鰒魚同列,說明烏魚蛋在當時已被列為珍品。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此菜有記載。此菜有“魯菜第一名湯”的美譽。

山東薄餅――清代文人袁枚《隨園食單》中稱讚山東薄餅:“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並說當時有人稱:“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

加吉魚(代表菜清蒸加吉魚、醋椒加吉魚、紅燒加吉魚、侉燉加吉魚等)――清代學者郝懿行在《記海錯》中記載:“登萊海中有魚,

厥體豐碩,鱗髻w、尾盡赤色,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脂腴,有佳味。”

……

對蝦(代表菜小鳥明蝦、羅漢大蝦、翠綠蝦球、醋烹大蝦、油燜大蝦、百花大蝦、如意大蝦、金魚大蝦、蒜蓉開邊蝦等)――郝懿行《記海錯》一書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山東海域所產對蝦佔全國總產量的2/3.

炸荷花――清人顧仲《養小錄》的“餐芳譜”一節一開始就有:“凡諸花及苗、葉、根與諸野菜、草藥,佳品甚繁。採須潔淨……制須得法,或煮或烹,燔炙、醃、炸”的記載。老舍在《吃蓮花的》中,也記述了他在濟南教書時吃炸荷花的情景。

海參――清初吳偉業曾指出:“海參,產登萊海中。”他還寫下一首吟詠登萊海參的詩:“預使鍰老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郝懿行《記海錯》記載說:“今登萊海中有物長尺許,淺黃色,純骨無骨,混沌無口,有腸胃,……謂之海參”。袁枚《隨園食單》說出了製作海參的難度:“海參無為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清代山東日照學者丁宜曾所著《農圃便覽》介紹說:“制海參,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淨剖開,去腸,切條,鹽水煮透,再加濃肉湯,盛碗內,隔水頓極透,聽用。”這種先水發,再用肉湯二次加熱的發制方式,在山東一帶甚為流行。

……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人類烹飪史上最早的高湯:“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山東菜精於製作和使用高湯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高湯(老母雞、老鴨、骨、精肉、肘子、豬肚等長洗淨、氽水,再洗淨,長時間熬煮,撇去浮沫)分為奶湯和清湯,清湯清澈見底,奶湯乳白細滑。魯菜的大量熱菜極為依賴高湯。“無湯不成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黑月光,但萬人迷[快穿]

釣月迢迢

萬界挖礦系統

深秋的天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

獵狼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