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一十一章 財政平衡點,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部署龐大的軍隊,甚至,時不時的還要打幾場戰爭,而軍隊的開支有多大,所有人都心裡有數,至於出現戰爭的開支,就更加是天文數字了。
即便是龐大的大唐帝國,也很難經得起長期戰爭的消耗,所以,在很多時候,不得不向周邊釋放更多的善意,甚至給予周邊的賞賜被周邊進貢的禮物還要豐厚。
由於交通的不便,以前大唐在安西每部署一名士兵,對朝廷財政的消耗,相當於在內部部署十名士兵,而安西有兩萬多將士,對財政的消耗相當於內地的二十多萬兵馬,可見消耗之大。
若朝廷最終財政支撐不住,放棄安西這等消耗巨大的邊境之地,幾乎是成必然了,當然,因為李安弄來了鐵路,所以,安西養兵的成本極大的降低了,養更多的兵馬,所消耗的財政反而少了很多,而依託鐵路能夠極大的促進安西的發展,日後安西本地的稅賦收入也會極大的增加,對朝廷的消耗會越來越小,甚至還會產生盈餘。
當然,如果按照真實的歷史,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安西軍團全面放棄安西四鎮,儘管內地參與平叛。
有人可能會覺得,安西軍之所以要離開安西四鎮,進入內地平叛,是因為東北的叛軍力量太強大了,而安西軍也是邊軍,實力同樣非常的強大,調強兵進入內地平叛,對平叛事業大有好處。
這當然是正確的判斷,但同時,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隨著平叛戰爭的發展,對大唐朝廷的財政消耗極大,而好多財賦地區又被叛軍給佔領了,如此,朝廷的財政壓力就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是真的沒有財力去經營安西四鎮了,放棄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強大的安西軍返回內地之後,人數雖然還是那些人,但因為補給方便了很多,所以,對朝廷財政的消耗極大的減少了。
另外,若是安西軍不放棄安西四鎮,不但消耗巨大財政的壓力無法緩解,而且,吐蕃這些強敵知道大唐內部叛『亂』之後,肯定會趁機進攻安西,如此,安西軍對朝廷的財政壓力就更大了,而風雨飄遙的大唐朝廷,是絕對負擔不起這麼大負擔的。
而隨著李安的到來,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財政壓力已經越來越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