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的鐵路,自然是希望成本越少越好,最好走直路直通西南的驃國,從而打通進入印度洋的陸地通道,而南詔自然不這麼想,他們希望蜀中進入南詔的鐵路能夠多繞一點,將南詔境內的主要城池都給串起來,這樣對於南詔來說,就能夠獲得最大的現實利益了。
利益分配之爭和路線之爭貫穿了整個談判程序,而路線之爭的本質其實也是利益之爭,南詔和大唐所考慮的利益是不同的,南詔考慮更多的是改善自己境內的交通狀況,而大唐考慮更多的是打通最便捷的進入印度洋的陸地通道,這個矛盾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沒有一定的時間是談不妥的。
還好目前益州的鐵路都還在修築之中,朝廷的資金和資源壓力也很大,暫時還顧不上南詔境內的情況,所以,相關官員還有足夠的談判時間,技術人才也有足夠的時間在南詔境內反覆探查地形,為最終的修築提供具體的資料。
這些活躍在南詔境內的測繪人才,既要按照大唐朝廷的要求,去測量直線通往驃國的道路,同時,也有一部分按照南詔的要求,去測繪通往沿途各重要城池的資料,兩方面是同時動手的,這些測繪資料自然是為了修築鐵路服務,但同時,這些測繪資料也能成為大唐朝廷,日後輕鬆攻取南詔的強大助力,有了這些詳細的資料,大唐兵馬攻取南詔的難度將會降低很多,把對方的地形地貌和道路都搞清楚了,自然也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了,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都知道南詔的地形和道路情況了,憑藉大唐的強大軍力,拿下南詔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麼。
當然,無緣無故的話,大唐也是不會拿南詔開刀的,這會給其餘的附屬國帶來很大的壓力,大唐以莫須有的罪名攻打南詔,顯然是很難服眾的,就算攻打南詔,也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行,必須要師出有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