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任何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讀書人也不會例外,在條件優越的縣城內教學,不論生活的哪個方面都不會太差,待遇自然也低不了,最重要的是讀書人身體普遍不夠強壯,在條件艱苦的山村內教學,若是沒有足夠的身體素質,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另外,由於好多偏遠山村的人口太少了,適齡的孩子只有十幾個,就為了這十幾個學子專門設立一所學堂,顯然是非常浪費的,若是隻派一名先生,則需要同時教育不同年齡段的孩童,這個壓力不是任何一個先生能夠承受的,一天講同一個內容與講不同的內容,壓力自然是不同的,而由於參與基礎教育的孩童都太小了,根本就不能離家太遠,所以,在這些偏遠的山區推行基礎教育是最為困難的事情,是必須要想辦法解決的一個大難題。
李安能想出來的辦法,無非就只有那麼幾種,第一就是增加這些地區教學人員的報酬,利用更高的收入來激勵部分讀書人投身到偏遠山村的教育。
其次就是儘可能的進行集中,把幾個相距不是太遠的村子裡的孩童,集中到一個村子裡進行教學,這樣可以稍微增加一點規模,減少對師資的浪費。
還有就是可以適當降低教育的時間,組建一個流動的學堂,這個流動的學堂在幾個教學點來回的迴圈,一個地點教學五天,如此,一個月就能普及六個教學點了,若是三個地點,則一個月每個教學點可以上課兩次,增大教育的力度。
最後一個辦法,就是把偏遠山區的百姓遷移到一起居住,如此一來,學童過於分散的問題就被很好的解決了。
這幾個辦法之中,最簡單的是增加教學人員的收入,可若是人員過多的話,這個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除非藉助商人的力量,才能夠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
最困難的一個辦法,自然就是最後一個辦法了,強行讓老百姓居住在一起,就為了所謂的學堂教育,這很難說服普通的老百姓,若是真的強行為之,說不定會引起比較嚴重的混亂,所以剛提出來就被博士們給搖頭否決了,至於最簡單的增加教學人員的收入,這些博士是比較認可的,可增加的幅度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增加的太多,另外,由於普及教育對教學人員的需求量實在是太大了,一個人加一點工資,那就是很大的一筆錢,若有商人相助倒還好些,若是沒有商人願意資助,朝廷的壓力就太大了,所以,能否順利實行,主要取決於商人能夠提供多少支援,朝廷能夠撥出多少資金。
而儘可能的集中學童和組建鄉村流動學堂,則得到了博士們的一致認可,他們都覺得這個想法挺好,普及教育知識學一些簡單的東西,並不是為了考功名,如此,也就沒有什麼緊迫性,並不需要天天上學,一個月能上學十天或者五天就差不多了,如此,組建一個流動的學堂,在幾個教學點輪流教學就顯得頗為合適了。
另外,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更好了,先在幾個相鄰的鄉村之中選出一個教學點,把它作為迴圈教學點的其中一個,然後再別的幾個鄉村之中也找出這樣的教學點,這些流動學堂,只需要按時抵達這些教學點就可以了,而這些教學點的位置,自然要位於幾個村莊的地理中心了,這樣才能更加的方便學童們上學,不至於跑太遠的路。
若以五個村落組建一個教學點,以五天一個迴圈,那麼,一個流動學堂就能夠輻射三十個村落,資源的節約還是很大的。
當然,也只有這些非常偏遠,非常落後的山區才需要如此,在很多平原地區,就算是一個村落,人口也是不少的,且各個村落的距離也不是很遠,十幾個村子的學童聚在一起就能有幾百上千了,這已經足夠組建一個規模不小的學堂了,至於縣城州城就更不用提了,輕輕鬆鬆就能讓一個學堂達到千人以上的規模,資源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在縣城和州城,教育的投入看著好像很大,但效率卻是很高的,而在偏遠的山區,看著投入好像很少的樣子,但效率卻不是很高,浪費反而比較大。
這就好比後世的個體養殖戶被朝廷取締,理由是汙染環境,這些養殖戶都會顯得很是不服氣,他們會覺得自己養豬的汙染根本就不大,與某些臭氣熏天的大型養殖場相比,他們的汙染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他們覺得很是冤屈。
可朝廷考慮的是綜合效益,是平均到每一隻豬身上的汙染有多大,而不是整體的汙染有多大,個體戶的總體汙染雖然不大,但養殖的數量太少,單隻豬的汙染度太大了一些,所以綜合效益太差,如此,自然是要被取締了。
按照效率的原則,這些偏遠山村的教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