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七章 科學研究院,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是太不自信了點,唯唯諾諾,讓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要知道,這可是相當於工程師的人才。
不過這也難怪,歷來朝廷體制中,工部向來在朝廷六部中墊底,想來工部的人習慣了過分謙卑,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像吏部的官員走路時趾高氣揚一樣,誰叫他們是六部之首呢?
至於工部,說得難聽點,純粹就是披著官服的工匠,相信朝廷其餘五個部府的官員,絕大多數抱持著這個偏見。
而冶造局作為工部轄下的司署,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說,簡直就是被其餘朝廷部府呼來喝去的存在,這讓秦浩明著實不能接受。
明明是負責技術研發與改良的司署,可冶造局的地位,卻與兵部的兵鑄局有如天壤之別。
必須要革新,這個想法,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
大明要想發展,除了武器外,就是科學技術發展。
冶造局相當於什麼,那就是後世的科學研究院,而且是有動手能力的實踐者。
工部轄下水部,要求改進水車,找冶造局;兵部轄下的兵鑄局,覺得現今打造出來的武器落後了,找冶造局;戶部需要新的鑄造銅錢的大型模具,找冶造局。
至於地位、回報,呵呵,幾乎沒有。
朝廷六部二十四司,地位有高有低、有貴有賤,可他怎麼也想到,其中的差距竟然明顯到這種程度。
回想起其他官員身上所穿的嶄新官服,再看看方才張琳、李欣、龔瑞鴻等人身上打了許多補丁的官服,秦浩明連罵的力氣都沒了。
不行,首先要改變他們的地位,迸發出他們勞動熱情和創造智慧,這樣,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