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東進,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糧,可暫免糧草之憂,又可擊潰正在集結的荊人。
荊人北面集結於汝水東岸的蔡,南面集結於淮水北岸的息,兩地離沂邑不過百餘里。我軍攻而勝之,當絕城陽守軍之希冀,那時再攻城,城可拔。又或……”蒙武笑了一下,笑後才道:“秦侯來報,荊王親率王卒出郢都救援城陽,若能虜之,此戰大勝。”
“荊王親率王卒……”司空馬渾身一震,然後才問:“將軍要攻息縣?”
“或攻息縣,至沂邑後當伺機而動。”蒙武沒有確定。
“善!”雖說俘虜楚王楚國太子會立即即位,但司空馬還是贊成蒙武的策略。
“護軍既無異議,那本將便升帳議事了。”蒙武對司空馬點點頭,開始具體的佈置。次日,秦軍大部便移營北去,只留兩萬人圍困城陽,除去回援復邑的萬人,七萬餘人與北路辛勝部會師於城陽北面的小邑。
秦軍不攻城而北上,守軍立刻用飛訊緊急往後方報告,接到報告的大司馬淖狡一時不明秦軍的意圖,當第四日得到秦人大軍東進的訊報時,他才明白秦軍是要攻佔沂邑。
*
“秦軍為何要攻佔沂邑?”郢都大司馬府,得到前線軍報的熊荊看著地圖問向旁人,旁人當然不是府尹魯陽君,而是作戰局的幾個科員。
“稟殿下,先君昭王時,秦人曾與我軍於沂邑大敗吳王之弟夫概,此地乃平原,適合車戰。秦人於此,正是以己之長攻我所短。”大司馬府嘗試性改革後,閒置到快要腐爛的大司馬府謀士們煥發出第二春,每每回答問題總是爭先恐後,面帶讒笑。
“謬矣。秦人此來,乃是趁我未備斷絕城陽之交通,然後拔城。”又是一個科員進言。此人根本不顧秦軍北上有七萬餘人的訊報,睜著眼睛瞎胡說。
“酈先生,秦軍善車戰?”又有一個科員要說話,熊荊暫時將他攔住了——蔡豹等人並未與秦軍交戰過,楚王顧慮趙王的態度,也擔心兒子的安全,禁止他出宮拜會廉頗,所以在宮裡熊荊對秦軍瞭解極少,直到來了大司馬府,這裡老人多,言談中常能聽見一些實在的東西。
“正是。”酈先生被熊荊詢問頗覺自豪,他清了清嗓子才道:“列國之中,以秦人戎車最多,又以趙人騎士最多。秦人軍中,戎車之師不與卒同,常獨成一軍。昔年長平之戰,秦人奇兵兩萬五千斷趙軍後,便有秦人車兵。殿下,臣以為,秦人車兵行軍甚速,算上訊報時日,恐此時已兵臨沂邑城下。”
“秦軍這麼快便兵臨沂邑城下?!”熊荊嚇了一跳。他不知道的是秦軍東進的訊報還未到大司馬淖狡手裡,沂邑便已經被秦軍拿下,蒙武用的不是車兵,而是騎兵。
“正是。”太子殿下說的不完全是雅言,好在話意是明瞭的。
“那秦軍意欲何為呢?”熊荊看了地圖上的沂邑一眼,很是不解。
“殿下,秦人拔沂邑乃是為阻我南北兩軍會合。”酈先生未答,作戰局的其他科員說了話。“我軍一會於蔡縣,二會於息縣,沂邑至蔡不過四舍,若秦人扼守汝水,我軍渡水不易;至息不過三舍,息縣在淮水之北,秦人南下必當襲擾。”
“我軍當如何?”沒有人猜測秦軍為何棄城陽不攻而東進,只說明秦軍東進之利害。熊荊自然也想不到是項燕那一萬餘人迫使秦軍放棄攻城而東進就食,只在問該如何應對。
“我軍……”一干科員全在沉吟,酈先生道:“稟殿下:秦人來勢兇猛,我軍當暫避其鋒,以死守城邑為要,待大軍集結,方可進兵與之一戰。”
“酈科長所言乃是上策。”一干科員附和,‘科長’一詞說的極為彆扭。
“若秦國也增兵呢?”熊荊追問。
“殿下,秦國之強已非一國所能敵。我所持者,乃是趙魏等國出兵相助。即便魏國不出兵,趙國也當出兵救我,如此秦國兩面為敵,定將撤出我國,徒勞而返。”
“可趙國會出兵嗎……”熊荊下意識道,這個問題讓在座之人面面相覷。熊荊作為趙王的內弟都這麼問,他們又怎敢肯定趙國一定會出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