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定數,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甄別獻給大王的金冠是否是純金所制,如此古怪的問題讓正朝的群臣詫異低譁。荀況大步出列,斥道:“此奇技淫巧,悅婦人之物也。”
“原來你們不在意國王陛下戴一頂假王冠?”亞里斯多德四世笑道。眾臣本想附和荀況,見夷狄大人抬出了大王,打算出列的腳又縮了回來。
“我中國有冕冠、有爵冠、有皮冠、有玄冠,無有金冠。”荀況繼續駁斥。“請大王明鑑,夷狄之人,豺狼之性,獻夷冠於大王,欲變夏也。且我大秦地方萬里,持鈹之士百五十萬,車萬乘,騎數萬,天下之霸。朝廷諸臣專理國政、以治黔首,何需知此夷冠之真假?”
“若寡人慾知呢?”荀況說完還沒等李斯、浮邱伯、張蒼等人上前,趙政就開了口。“先生既言夷狄,然我中國為何不可解夷狄之問?如此寡人亦知夷狄乃夷狄,中國乃中國。尚如我不知如何辨之而夷狄知之,此我中國不如夷狄乎?既然我中國不如夷狄,寡人便要扶蘇拜夷狄大人為太傅,以知夷狄之道。”
“大王甚不可,辯王冠之真假,此小計也。小計不可治國,何以為太傅?”李斯急道。
“小計?!”對荀況趙政還留些面子,對李斯他就沒必要留面子了。“荊王作荊弩、馬車之時,亦被人稱為小計,然荊王作水車,小計乎?荊王冶鉅鐵,小計乎?荊王造戰舟、造海舟,小計乎?三年大戰,秦軍數敗,死二十餘萬,小計之威也。
金冠真假事小,所含小計甚大。但凡有能辯金冠真假而不損者,賞萬金、封萬戶……”
趙政親自出來為夷狄大人撐腰,竟然賞萬金,封萬戶,群臣一時間目瞪口呆,這已是封侯的級別。殊不知趙政想起呂不韋《呂氏春秋》改一字者賞千金心裡就來氣,既然夷狄大人說了這個問題不會有人回答出來,那就索性賞萬金、封萬戶。
“大王有令,但凡有能辯金冠真假而不損者,賞萬金、封萬戶……”趙政的王命傳出正朝大殿,一直傳到皋門外的荊軻耳中,大夫蒙嘉向他解釋道:“但凡能為我大秦效死者,皆可封侯。”他說罷又看向荊軻,“壯士刺殺李牧,趙人大敗,此大功也,必得封侯。”
“若能封侯,自當報效。”荊軻一身黑衣,束著的頭髮包著一塊紅色的幘巾,異常顯眼。他身側的僕臣也是黑衣紅幘,手裡捧著一個木函,裡面裝著李牧的首級。
“大王既言封侯,必當封侯。”荊軻一個多月前就到了咸陽,一直等到昨天趙政回宮視朝,這段時間蒙嘉得了他不少錢。他剛剛說完,便聽廷內儐者高喊:“召——!壯士荊軻上殿。”
“召——!壯士荊軻上殿。”秦宮巍巍,聲音一道宮門一道宮門這樣傳下來。召荊軻上殿本是第一大事,只是因為夷狄大人的緣故,一直拖到現在。
入趙潛伏一年有餘,終在關鍵時刻刺殺李牧,直接促使了趙軍戰敗甚至是趙國的滅亡。這樣的大功怎麼封賞都不為過。趙政一回國就派人前去驛館探問,今日開朝又召荊軻上殿,以示自己對荊軻的看重。
儐者的聲音傳到皋門,幾個謁者忙在前面引路,然而走到正殿階下正要登階時,一個郎中將荊軻兩人攔住了,道:“請壯士解劍。”
“敝人劍不離身,身不離劍。”五尺長的斬鼎劍就懸在荊軻腰際,甚是惹眼。“且敝人正以此劍斬下李牧首級,大王若問,正好一觀。”
如果是別人,郎中肯定會把劍奪過,但荊軻是刺殺李牧的大秦功臣,即將封侯,他不免猶豫起來。他沒放行,也沒摘劍,而是趨步登階至大廷稟告:“敬告大王,荊軻言劍不離身,身不離劍,不欲解劍也。又言其用此劍斬下李牧首級,大王若問,正好一觀。”
秦國很早就禁止臣子佩劍上殿了,倒是關東諸國一直保留春秋時的傳統,準允臣子、使臣佩劍上殿,毛遂按劍上殿不過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郎中匆匆而來,言罷趙政只怪他多事,他正要準允荊軻帶劍上殿時,旁側的趙高輕道:“大王,此刺客也。”
刺客二字讓趙政一怔,他正猶豫要不要讓荊軻佩劍上殿時,趙高再道在:“大王可使郎中解其劍奉上供大王一觀,謁見後還之。”
“可。”荊軻是功臣,不讓其佩劍上殿有損功臣的心,也顯得自己怯弱,趙高的辦法恰好能避免這樣的尷尬,趙政自然說可。
得奉王命的郎中有急急下殿,下階後道:“大王欲觀壯士之劍,請壯士解劍由小臣奉上。”
“何須如此……”荊軻看了自己的僕臣一眼,忽笑道:“這有何不可。”遂解下佩劍交給郎中,這才在謁者的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