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妝容,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府之內,可有一萬五千金?”趙妃問向大府之吏,她記得此人好像是叫慶忌。
“稟太后,大府之內,確有一萬五千金,然此價……”此人是叫慶忌。先秦之時,‘不害’、‘慶忌’、‘去疾’、‘不疾’、‘信’,都是常用名;西方像‘漢尼拔’、‘亞歷山大’,也是常用名。胡商重頭到腳都是奸詐的味道,而且金額這麼大,幾千金慶忌已經嚇破膽了,何況上萬金。
“召王尹。”想了許久,已然意動的趙妃脫口便是召王尹。
趙使至郢,朝中稍微說得上話的大臣府邸都拜訪了一回。金玉開道、大義為先,故而以太宰沈尹鼯為首,一時間郢都朝臣多言合縱之策,可在活動的並非趙使一人,轉了大半個楚國的陽文君一在郢都出現,就大言楚國不可於趙為盟;又說文信侯呂不韋與趙國有謀,攻楚乃文信侯所為,秦王其實是要伐趙。
陽文君是當年差一點做了楚王的人,不想春申君拼死掩護在秦為質的先王回國即位,這才沉寂於封地二十餘年。現在突然出現於郢都,頓時惹得滿城議論。好在他除了說不可於趙為盟外,更大讚新王英武,有先祖武王、文王之風,郢都諸臣才稍稍放心。
郢都不是暗流湧動,而是激流怒爭。與趙盟,與秦和,雙方爭的是面紅耳赤。一些正朝時列於最後,卻想出頭搏名聲的朝臣因妄言國事,當即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平時大王視朝,正朝中庭站著數百名朝臣,可歷來都是前排重臣說話,若後排朝臣敢妄言朝政且得罪重臣,下朝就是一頓打,有的時候甚至有殺身之禍。
上回有朝臣被人打破頭還是救趙之時,沒想到十九年後往事再現。郢都之事因為有飛訊,熊荊很快就能知道。此時他正在東下郢都的航船上,看罷飛訊,他有些奇怪:“為何如此?不過是政見不同罷了。”
“稟告大王,此乃三晉之風,後傳於我國,朝臣遂如此爭鬥。”右史答道,他也看不慣朝臣如此爭鬥,只覺得有辱斯文。
與右史相處日久,熊荊發現他其實是個深切的愛國者。凡遇見不好之事他都說是國外發生,而後傳至我們楚國,把楚人帶壞了。初聽沒什麼,聽多了則會因為慣性覺得有些好笑。這次熊荊也是笑著,問道:“那我楚國大臣政見不和,當如何?”
“西周之時,如若政見不和,乃直言邀鬥,不赴者視為小人,鬥則必有死傷,亡者自無法再言。”右史一開口就是邀鬥,讓熊荊吃了一驚,這是史書上沒有記錄的。可想想也是,這種私鬥怎能記於史書。“後大王嚴禁大夫私鬥,便學了那晉人,囑咐奴僕打殺;或趁大王默許,滅其族而分其室。”
“我懂了。”熊荊想到了楚莊王時期的巫臣,他為夏姬那個妖孽私奔到了晉國,楚晉百年交戰,令尹子重本又與他有私怨,當即趁勢滅族分室。“如此還不如直言邀鬥。”
熊荊說完便沉默不語了,郢都爭鬥如此,可見盟趙、和秦之人勢均力敵。可淖狡、昭黍等人沒有給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沒有意見還是在朝議之前不想說出自己的意見。
盟趙是必然的。秦國平息內政之後,下一步就是滅趙。救趙是必須的,趙國滅亡接著就是韓魏,韓魏滅亡接著就是楚國。以並不準確的記憶,嫪毐未死呂不韋居然先去職了,等於說楚秦之戰不但沒有延緩秦國滅趙的步伐,反而加快了這一程序。以歷史,呂不韋死後,秦國攻趙最少十年。那現在呢?加快程序的秦國滅趙要多少年?八年?六年?五年?
順水東下,一日百二十里,六百里不過五日行程。熊荊趕到郢都時,舉國郊迎,可王船停泊碼頭良久之後才有人下船。下來的不是大王,而是棺木。
“此是為何?”趙妃抓著胸口,心猛然提了起來。
其餘朝臣也是輿論紛紛,不解王船上為何卸下了棺木。好在大司馬淖狡在旁說道:“此乃我楚軍陣亡士卒。大王仁,不忍其葬於荒野,故令所有亡卒皆葬於郢都郊外。”
“亡卒?!那豈不是兇……”朝臣們臉色瞬間變得蒼白。戰死之人俱是兇鬼,皆不可入祖墳,大王要葬兇鬼於郢都郊外,豈不是要把郢都變作兇鬼之都。
“此非禮也!”趙使魏加也在歡迎之列,太宰沈尹鼯聞言後大呼。“我要進諫大王,此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沈尹鼯搶著登船進諫,淖狡也嘆了口氣。他本以為大王即便攜亡卒棺木入郢,也會低調處理,沒想到舉國郊迎,最先下船的乃是亡卒之棺木。
棺木都是新伐樹木所制,尚未髤漆,木料白的直晃人眼。王船人多,卸下十五具棺木之後,久盼不見的熊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