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九章 勒石,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即使是冬季,新加坡靠近赤道的緯度使得氣溫仍然高至三十多度,這座雨林密集的小島並無出奇之處,它只是處於半島南端的峽口,從它的南面船隻可以橫穿破碎的新加坡海峽,駛入半島西側的馬六甲。
因為王命,艦隊很快放下小舟派人上岸,在島的四面勒石,水泥未乾時,勒石的四面用金文以及從毋忌那弄來的希臘文沒有人懂希臘文,匠人只是畫畫一樣把那些個希臘字母描上去一起寫道:楚王之島,子孫永享。
勒石的同時,山鬼號和饕餮號輪流在小島西面馬來半島的一條河流上補充淡水,測繪新加坡海峽、馬六甲海峽細碎島嶼的地圖。又在馬來半島西南對面的卡利摩島bsr的一座小島上澆築起一根四丈多高的混凝土柱作為燈塔。
小島與馬來半島最西面角不及十海里,從東面來的船隻要進入馬六甲海峽必要在此處拐彎北行,而從出海峽的船隻則需在此處拐彎東行,燈塔建在這裡再合適不過。因為這座簡易燈塔不可能有人值守,於是燈塔最上方鑲嵌了一圈鏡子,鏡子之下的柱子用黃紅兩色漆塗了大約一丈,這些事情做完,艦隊才順著越來越猛烈的東北方駛入海嘯。
艦隊徹底消失在長達五百多海里的海峽,雨林裡才跑出來幾個**的土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船從東方駛來,從沒見過的人穿著閃亮的盔甲走下船,他們除了往大船上吊運河水,還在島上豎立了一些東西。
艦隊做的一切藏身於密林裡的土人全看到了,但他們不敢出來。只到艦隊遠去,他們才細看看陌生人留下的東西。比起海對岸的燈塔,四塊半人高的勒石是不起眼的,會反射陽光的鏡子讓人好奇又讓人畏懼,看著鏡子反射的陽光,哇哇大叫的土人再次避入密林。
饕餮號上,無勾長並不清楚自己留下的東西把馬來土人哇哇大叫,滿身海腥味的他不斷提醒桅盤上的瞭望手務必注意礁石。在南海的時候,饕餮號曾與一塊礁石交錯而過,他當時嚇得氣都不敢出一口,等經過了那片海域,才把了望手叫下來大罵一頓。
因為這次經歷,他變得更加小心,尤其是海峽這種島礁密佈之地。艦隊只在白天航向,日落後就靠岸拋錨,但不上岸或者很少上岸。
馬六甲海峽長約九百多公里,南窄北寬,呈東南西北走向。季風從東北吹來,巨大的風帆與船艏呈五十四度,這是橫桁轉動的最大角。
桅杆上的側支索如同一個八字,桅杆在八字中間豎立,橫桁則橫在桅杆前,處於八字的上端,好似一個上端水平的爪字。桅杆正前方還有前支索,側看的話,前支索和桅杆形成一個卜字,橫桁必須在前支索下方,不然帆布會被前支索擋著,無法向下展開。
橫桁左轉,轉到一定角度橫桁右側前部勢必會被前支索擋住去路,左側後部則被左側支索頂住退路如果右轉,那便是左側前部被前支索擋住去路,右側後部被右側支索頂住退路。五十四度是轉角的極限,不能再多。
至於為何同是橫帆的飛剪船可以達到三十八度與船艏之間的夾角,進而實現逆風行駛?除了改良索具,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飛剪船的桅杆更高以及船身更窄,兩者讓側支索形成八字角度更陡。如果側支索與桅杆不存在夾角,完全與桅杆平行,那橫桁可轉到零度或者近似零度的位置。等於說,側支索的與桅杆夾角越橫桁的轉動角度就越大,與船艏形成的夾角就越小。
橫帆貨船、炮艦船身寬度幾乎倍于飛剪船,橫桁與船艏形成的最小夾角也倍于飛剪船。而如果橫桁與船艏夾角不能在四十度以下,就無法利用伯努利原理,實現真正的逆風航行。
艦隊現在慶幸的是,風從東北而來,船艏對著西北而去。按照順風航行的原理,風帆必須平分風與船艏形成的夾角,如此帆的效率才能最大,但因為橫桁只能轉到五十四度,因此風帆不能平分這個夾角,航速也變得極為緩慢,快的時候四節,小的時候只有兩節。
負責領航的謬枳等人並不清楚整個海峽有多長,但在他心裡,往西北而行總會駛出海峽。與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相比,楚國艦船的船長和領航員最大的優勢就是航行在已知世界,而不是探索一個未知世界,他們只要探索一些細節。
水手們從出發心態就很平穩,除此以外航行中也有不少樂事,不斷圍著艦隊打轉的海鳥是其中之一,一撥接一波越出海面的飛魚是其中之二也有讓人不愉快的事情,冬季的馬六甲海峽很平靜,沒有什麼風暴,霧氣也不多,只有日出、日落時淡水河入海口有些霧氣,不過在季風轉換期,海峽裡時常是陰天或者雨天。
陰雨綿綿總讓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