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五章 有請蕭將軍,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相對於跨海登陸的右路軍來說,左路軍和中路軍無論在路程上還是沿途需要攻佔的州縣上都要長得多、多得多。所以,在建隆七年三月初一北伐契丹的旨意釋出後,左路軍和中路軍率先動作,拔營起寨,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離開大寧府,經恩化、冷水堡,沿河而下,殺向高州。
十萬周軍,其中還有近四萬“飛龍軍”,這樣一支攻擊力、戰鬥力堪稱天下第一的強大軍隊,絕非契丹中京道高州三韓城內包括臨時組織起來的青壯在內的五千守軍可以抗衡得了的。實際上,面對二十比一的懸殊兵力差距,以及幾乎是武裝到牙齒的四萬“飛龍軍”,在幾年前的“霸王行動”中曾經見識過當時的北平軍的厲害、僥倖逃過一劫、如今被安排鎮守於此的契丹高州守將在象徵性的進行了不到一頓飯工夫的輕微抵抗後,便非常明智的豎起了降旗,放棄了戰鬥。於是,後周北伐左路及中路聯合叢集從建隆七年陰曆三月初三辰時正開始準備戰鬥到辰時末順利接管高州三韓城,前前後後總共只花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取得了北伐之戰的開門紅。
儘管首戰贏得輕鬆、自如,幾乎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韓城,但身為大軍統帥的楊新、曾志林等人卻並沒有就此輕視敵人、看不起敵人。攻克三韓城後,楊、曾等人一面安撫百姓、恢復秩序、改編降兵,一面派王峰和穆特爾率部分兵馬溯土河(老哈河)支流落馬河而上,直撲八十里外的松山州治松山城(赤峰),以拔掉這顆插在高州西邊的釘子,保障自己左後側翼的安全,保證糧道的暢通無阻。
相比於高州三韓城的同僚,對周軍以及以前的北平軍只聞其名而從未見過其實的契丹松山州松山城的守將就不那麼識實務了。這傢伙因為從沒在周軍或者北平軍手裡吃過虧,且又身為姓耶律的皇族成員不可輕言棄城或投降,再加上其自恃松山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乃是易守難攻之地,所以在從探馬口中得知周軍已經攻佔三韓城,並向自己這邊派出一支偏師後,表現得既自信又狂妄,直言要給周軍一個下馬威,為大遼贏下這次遼周大戰的首勝。
只可惜,“願望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契丹松山守將的自信和狂妄並沒有能夠給他帶來好運。這位根本不瞭解周軍特點以及“飛龍軍”強悍力量,為激勵士氣而身先士卒站在城關親自指揮防禦的耶律將軍,只在松山城頭堅持了不過半柱香的工夫,便被周軍攻城的炮火炸得粉身碎骨,連渣都沒有剩下。而隨著這位一心要與城池共存亡的主將灰飛煙滅,原本就士氣不高的契丹守軍頓時做鳥獸散,片刻工夫便逃得乾乾淨淨。建隆七年陰曆三月初五,後周北伐大軍攻克松山城。
兩天後,王峰、穆特爾所部返回三韓,與北伐軍左路、中路聯合叢集主力匯合,繼續順土河(老哈河)而下,於建隆七年陰曆三月十八進抵永州長寧城下。
相比於之前屬於兩國前沿地區的高州和松山州,位於上京道、距離遼周邊境近五百里的永州無論是在城池規模還是守衛力量上都要差上不少。三韓及松山城的城牆好歹還有一丈五尺高(4.5米),而且用石頭對城牆表面進行了一定的加固,而永州長寧城不但是純粹的夯土城牆,而且城高也只有一丈(3米)左右。如果說,在周軍眼中三韓和松山兩城勉強還能算得上城池的話,那麼長寧城也就是一座略微高大、寬闊一些的塢堡土圍子。更何況永州長寧城內能夠組織起來的守軍只有三千,不過是前兩座城池的一半多一點。在周軍大多數兵將看來,攻打這樣的城池連通常的炮火準備都用不著,只需擺上幾門攻城炮,開上個一二十炮,就能轟塌那座既不高也不厚的夯土城牆,然後大家一擁而入就是了。當然,這並不是周軍的兵將們輕敵,而實在是雙方實力擺在那裡,周軍想不贏都難。
然而令周軍眾將士有些意外的是,大軍前鋒於建隆七年陰曆三月十八上午抵達永州長寧城下後,領兵帶隊的副都指揮使王峰以及都虞侯吳鵬兩位將軍並沒有趁勢攻城,一舉拿下這座在他們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的土圍子,而是命令先鋒部隊近兩萬大軍於城外安營紮寨,將長寧城包圍起來,大有正正經經打一場攻城戰的意思。儘管眾將士們覺得這樣做沒有必要,但軍令如山,大家雖然心中納罕,行動卻並不慢,按照事先的分工,或監視城內、或巡查四周、或搬運輜重、或搭建帳篷,只用了一個來時辰便紮好大營,並開始埋鍋造飯,準備午餐。
與此同時,在中軍大帳內也已經擺上了酒席,先鋒軍領兵大將之一的王峰一邊邀自己的副手吳鵬在各自的桌子後邊落座,一邊吩咐道:“來人,去將蕭將軍請來中軍帳來用午飯。”
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