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章 自私的亡國之君,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於郭崇嶽、植廷曉所部不是戰死就是被俘,而永和鎮一戰後,黃海又派出大量偵騎截斷了番禺與永和鎮之間的道路。<所以,直到陰曆五月十六凌晨時分,劉鋹才得到郭、植所部大敗,植廷曉戰死、郭崇嶽率眾投降的訊息。待到南漢一班文武大臣被劉鋹召到金殿商議此事時,周軍已然將番禺城圍了起來。
兵臨城下,要麼打、要麼降,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是以,南漢眾臣御前廷議的主題便由如何禦敵變成了是抵抗到底還是納土歸降。對此,在場的南漢文臣武將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於劉鋹,其內心卻是十分矛盾。一方面,就雙方實力來看,如今番禺城內只有五萬餘新老參半、內心惶恐不安之兵,誰也沒有把握他們在面對剛剛於永和鎮取得大捷、乘勝而來的近五萬大周水陸大軍時能夠抵擋得住對方的凌厲攻勢。更何況,韶州方向的五萬周軍在迅速攻佔英州後正快速趕來與友軍匯合。到時候,己方以五萬對十萬,只怕更難有取勝的機會。此時投降,雖不能挽回亡國之勢,至少能儘快結束戰事,使番禺城內百姓免受戰火荼毒之苦。
另一方面,劉鋹又心存僥倖。在他看來,現在已是陰曆五月,進入了海上大風頻起、陸上大雨連綿的季節。只要自己能夠據城死守,暫時抵擋住周軍的攻勢,與周軍形成對峙局面。那麼,面對其從未見過的狂風暴雨、面對無論陸上還是海上補給線均運輸艱難的情形,周軍必定無法持久。最多一個月時間,他們就會因為難以適應氣候、後勤不濟而不得不撤兵北返。屆時,不但番禺之圍可解,操作得當的話,說不定己方還能趁機偷襲,狠狠咬上週軍一口——至於暫時請和、乞求緩兵的選擇,自從得知南漢的求和使者連周軍此番南征都部署唐潮的面都沒見到便被直接送往開封后,南漢君臣便已明白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了。
劉鋹這邊在降與戰之間進行著思想鬥爭,一時之間難以決斷。是以,廷議自凌晨一直持續到中午時分,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是,南漢君臣這邊委決不下,周軍卻不會等到他們商議出了結果再有所行動。午時過後,已經在番禺城外安營紮寨完畢且吃罷了午飯的周軍便於番禺城北列陣,開始搦戰。
雖然是降、是戰尚未議出個結果來,但面對周軍的挑戰南漢君臣卻不得不予以回應。不然的話,只怕己方守軍那原本就所剩無幾的軍心鬥志就要蕩然無存了。是以,劉鋹即刻派自己的弟弟、判六軍十二衛、禎王劉保興率軍五千出北門應戰。而他自己則留在宮中,繼續與文臣武將們商議對策。
說起來也是劉保興命好。若是放在以往,只怕南漢軍一出戰,便會成為周軍炮火的犧牲品,成為實實在在的炮灰。可這一次黃海卻是有意放緩攻城的節奏,並未一上來便發動攻勢。一方面,黃海是希望儘量保住眼前這座兩廣地區最大的城池,為後周朝廷日後對這片區域的統治和管理創造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黃海也是想等一等北叢集和東北叢集,特別東北叢集的總指揮楊新,希望城破之時,兄弟三人能一同入城、一起分享這一開疆拓土、滅國擒王的榮譽——畢竟,唐潮此前還有平滅後蜀之功,而楊新卻和自己一樣,一直在北方駐守,身上均無滅國之功這樣的殊勳。
所以,看到南漢軍自番禺北門魚貫而出後,黃海並沒有下令炮擊,而是派出使者,將勸降信送到對方領兵大將手中,要其轉交於南漢主,敦促南漢主劉鋹速速投降。如此既可使其自己以及南漢一眾文武官員免受階下囚的羞辱,又可令番禺城免遭炮火洗禮、城內百姓免受戰亂荼毒。當然,周軍的耐心亦是有限度的,留給南漢主及其文武官員的時間只有十二個時辰。明日午時若還不開城投降,周軍便會萬炮齊發,將整個番禺城變成一片火海、人間地獄,而南漢主及其文武官員亦要為造成如此惡果承擔所有責任。
按說劉保興既然領命出戰,就算周軍不對此發起進攻,他也應該率部下衝擊一下週軍大營,如此方能盡到自己身為領兵大將的責任,並提振南漢軍計程車氣。可問題是,如今周軍已然兇名在外,植廷曉所部六千人一柱香不到的工夫便灰飛煙滅的慘劇就發生在昨日,而李承渥的十萬大軍頃刻之間全軍覆沒距今亦不到半月。前車之鑑不遠,周軍沒有對自己發起攻擊已是大幸,劉保興偷著樂還來不及呢,又怎敢主動去挑釁。於是,對周軍派使者送勸降信的舉動劉保興給予了充分配合。不但非常默契的沒有挑釁、罵陣,而且還對前來給他送勸降信的周軍使者以禮相待,客客氣氣的將對方接到自己面前,客客氣氣的與對方對話交談並收下勸降信,最後又客客氣氣的將對方送回周軍大營,這才率領麾下兵將回返番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