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四章 駐蹕瓦橋關(中),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得到柴榮吩咐的外圍警衛部隊按照姚內斌那裡送來名單,將勞軍的隊伍分成了兩部分。人數眾多、身份較低的在現場軍需官的引領下去各營象徵性的分發勞軍物資,而剩下的、身份較高的六個人以及為他們駕車、挑擔的若干家僕下人則由姚內斌親自帶領,前往校閱臺上覲見當今天子,並與天子一起用午膳。面對如此榮寵,那些獲准一見天顏的鄉紳自然是欣喜不已,其中一個讀過書、做過小官的老員外甚至激動得當場哭了起來。老員外被同伴好一陣勸這才算止住,在自家僕人的攙扶之下來見柴榮。
雖說前來覲見的都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是在自己地盤上說話算數的“地頭蛇”,但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小地方的小人物,見到柴榮這尊真龍,說不緊張、不膽怯那是假的。六個人離著御座老遠便已跪伏在地,行完三跪九叩的大禮,卻不敢抬頭,依然在那裡保持著五體投地的姿勢,直到柴榮下旨令他們近前來說話,這才戰戰兢兢的站起身,在距離柴榮比較近的地方重新跪下行禮。
地方鄉紳耆老的這種表現雖也在柴榮的預料之中,但他召見這些人一方面是要表現自己的親民作風、籠絡當地的人心,另一方面卻也存了與這些人進行溝通交流,以便更多的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當地百姓士紳對大周朝廷此次北伐的看法、對大周朝廷的看法。而對方現在這種跟自己離著“八丈遠”,只知道跪拜磕頭的樣子自然無法實現柴榮的目的。因此,在安撫了這六個人一番後,柴榮便讓他們免禮平身,站著與自己說話。
面對大周天子如此的榮寵,這六個人先時還不敢相信是真的,對柴榮賜座也是一再的推辭,直到柴天子佯裝惱怒,聲言他們不站起來就是抗旨不遵後,才誠惶誠恐的從地了爬起來,躬身垂手的站在那裡,聽候柴榮的問詢。而就在六名本地百姓士紳代表從地上爬起來的同時,他們帶來的那些勞軍物資也被大內侍衛們搬上了校閱臺,並一一擺在了柴榮面前的御案之上。當然,所有的食物都已經由運送它們的那些家僕下人以及柴榮身邊的宦官事先嚐過,確保沒有被下毒才被允許端上來的——儘管校閱臺上的人可能連看都未必看一眼這些東西。
原本勞軍主要是走一個形式,表現一下地方上的百姓士紳對朝廷大軍的歡迎之情、臣服之心,再加上校閱臺不過是臨時堆起來的一個土臺,只在中間御案所在的地方搭起了一個面積並不大的遮雨棚,四周並沒有架設幄幔。此時這場春雨又有愈下愈大的趨勢,實在不是一個合適的用餐場所。因此,士紳百姓送來的酒肉、飯食只不過是用來在御案上擺個樣子,無論是柴榮還是一眾文臣武將,都不會真的去吃。柴榮之所以將這幾名百姓代表叫到跟前,主要還是為了瞭解一下當地的民情,展現一下自己的親民作風。
不過,與以往地方士紳百姓勞軍時大家注意力都放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東西的身上不同,這次勞軍的酒肉、飯食中有一樣東西卻引起了在座的、包括柴榮在內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只見其呈圓柱形,底粗賀而頂尖細,上面佈滿面了色澤金黃、晶瑩剔透,猶如人的牙齒一般的小顆粒。由於剛從保溫效能還不錯的食盒中拿出,所以其表面還升騰著一屢屢的熱氣,並飄散著一股與其他酒肉、飯食不一樣的香氣。
雖說從這東西放在盤中、冒著熱氣、散著香味的情況來看,必定是一種食物。但上到天子柴榮,下到大內侍衛,卻沒有一個人能叫出這種食物的名字來。這樣的情況令在場的大周君臣多少有些尷尬,校閱臺上的氣氛一時間有些冷。好在這種冷場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就在那盤吃食被放在御案上的同時,一名穿著打扮比較講究的胖員外走上前,指著那種吃食異常恭敬的向柴榮介紹道:“陛下,這是小人的東家從海外帶回來的一種糧食,名為玉米,味道甘甜可口,請陛下品嚐。”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