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造還是不造 這是個問題(中),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在與會的兄弟們要麼是對槍械原理一竅不通,要麼就是像李俊武那樣熟悉這方面知識,卻又礙於周磊的面子,不想當面揭穿他的同行,所以並沒有人出來與他爭論,而是紛紛附和他的說法,對武器科以及科技部的其他科室予以了讚揚。
見有人捧場,周磊更來了精神,一指旁邊的另一挺個頭略顯小一些,槍管上安裝了一排排金屬片,樣子比較怪異的機槍,繼續介紹道:“兄弟們,旁邊這挺略小一點的是武器科研發的另一種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輕型機槍。該槍將前一種重機槍的水冷方式改成了氣冷方式,減輕了槍體重量,適合單兵操作。並且其採用的是與‘五五’式步槍一樣的7.62毫米口徑,從而能夠更好的與‘五五’式步槍一起配合使用。”
周磊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忽悠能力,將武器科仿製自前世第一種輕機槍(或稱中型機槍)——路易斯式機槍——的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劃歸到武器科名下。不過,與會的兄弟們對這兩種機槍的智慧財產權到底應該如何歸屬並不感興趣,他們在意的是這兩款機槍的實際效能。
武器科的兄弟們並沒有讓大家久等,經過一番除錯之後,隨著周磊一聲令下,兩款機槍次第打響。當機槍所特有的“鏗、鏗”聲停歇下來時,近六百米外被當做靶子的十幾塊厚木板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四分五裂,讓人非常直觀的體會到了兩款機槍的威力。
儘管兩款機槍的定型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機槍的效能——仿“馬克沁”機槍重五十五斤、有效射程八百米、理論射速六百發/分鐘、戰鬥射速三百發/分鐘;仿“路易斯”機槍重二十五斤、有效射程六百米、理論射速三百發/分鐘、戰鬥射速一百五十發/分鐘——在目前的條件下也非常優秀,但對於是否在“飛龍軍”中大批次裝備這兩種機槍卻在與會的穿越者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造成眾人爭論的根源卻正是機槍最大的優勢所在——可以提供持續火力。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部分與會者認為機槍的射速太快了,即便是進行點射,其子彈的消耗量也遠大於只能單發射擊的步槍。而且,仿“馬克沁”式機槍使用的還是此前從未生產過的11.43毫米的機槍彈。子彈口徑的變化自然會增加武器科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使得他們要麼是對現有子彈生產線進行大改造,要麼就得建立新的子彈生產線。無論他們採取哪種方式,都將面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付出,這對於正在為即將展開的幽雲之戰進行緊張準備的武器科來說,絕對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此,武器科的兄弟們雖然是機槍的研發者,但同時也成為了機槍的最堅定反對者。
不說別人,就連之前一再吹噓武器科擁有兩款機槍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周磊,都對大規模裝備機槍的提案表達了明確的反對意見。在他看來,能夠研製並生產出這兩款機槍是對武器科技術能力的肯定,所以要堅決支援這兩款槍械的研發。但大規模生產和裝備機槍這種能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彈藥的武器,將會嚴重影響步槍彈藥的供應量,進而影響“飛龍軍”的戰鬥力,所以要堅決反對。
他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時說道:“根據此前對這兩款槍的測試來看,在面對一場中等強度的戰鬥時,在以長、短點射相結合的射擊方式下,每挺重機槍的射速大約是一百五十發到二百發每分鐘,而輕機槍的射速也能達到一百發每分鐘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場持續半小時的戰鬥,每挺重機槍要消耗四千五百發子彈,而每挺輕機槍則要消耗三千發子彈。
儘管兄弟我對‘飛龍軍’的具體編制並不是很瞭解,也不知道軍事部的兄弟們打算將這兩款機槍裝備到哪一級部隊。但以常理推斷,輕機槍至少要裝備到連,重機槍至少裝備到營,而且每個連、每個營裝備的數量絕對不會只有一挺。估計少則兩挺,多則四、五挺。按照這個假設來算,整個‘飛龍軍’就要至少裝備超過一百挺輕重機槍,其一次中等規模、持續半小時的戰鬥,就會消耗掉三十餘萬發子彈。而現在武器科開足馬力,日夜不停的生產,每個月的子彈產量也只能達到五十萬發。也就是說,一百挺輕重機槍半個小時的射擊,將會消耗掉超過團隊月產量百分之六十的子彈。如果這樣的戰鬥多打幾場,只怕用不了一個月時間,咱們計程車兵便會面臨有槍無彈的尷尬境地。”
對於周磊的這個說法,軍事部諸兄弟則完全不同意。作為即將展開的幽雲之戰的直接參與者,作為即將與強大的遼軍進行血戰的“飛龍軍”的實際指揮者,以錢遠山為代表的軍事部,對機槍這種可以提供持續火力,能夠使己方在火力對人力的力量角逐中佔據優勢地位的新型武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