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2章 作戰平臺,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圍繞霍瓦依群島進行的戰鬥,足以證明相對於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能力,特別是由作戰半徑與載彈量決定的進攻能力,搭載平臺的機動行能處於次要地位,遠遠沒有以往認識的那麼重要。

沒有足夠的攻擊力,機動性再好都是白搭。

至於跟機動效能掛鉤的生存能力,在高效能的反艦導彈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且受機動能力影響的戰術靈活性,能透過其他手段,比如準確及時的情報,以及高效的指揮體系加以彌補。

要說的話,搭載作戰半徑更遠的作戰飛機,就能讓作戰平臺靠後部署,等於提高了生存能力。

正是如此,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結束之後不久,帝國海軍就啟動了“多用途航空作戰平臺”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該專案並非“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的簡單延續。

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增加了其他方面的作戰需求。

比如,要求具備不低於防空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以及把“武庫艦”的作戰能力納入戰術指標。

雖然這些要求,全都可以透過增加對應分段來獲得,不會對主要功能,也就是運作航空兵的能力產生影響,但是過於全面的要求,必然會讓系統變得更復雜,並且增加技術風險與建造成本。

關鍵還有,自衛性質的作戰能力沒法完全取代護航戰艦,進攻性質的作戰能力也無法超越航空兵。

換句話說,哪怕擁有強大的自衛能力,仍然需要安排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與大型攻擊潛艇為作戰平臺提供掩護。就算載有數百枚巡航導彈,同樣主要依靠搭載的作戰飛機執行打擊任務。

既然如此,這些額外需求還有必要嗎?

要說的話,也就只有在戰時,帝國海軍才會提出這種完全不在乎成本,以最求完美效能為目的的設計指標。

可惜的是,就是太過全面的要求,使得該專案遲遲沒進入到建造階段。

當然,帝國海軍內部的紛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按戰後披露的資料,在設計階段提出“多用途”效能的,其實是主張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保守派,而在專案推進的過程當中,以“技術風險”為由,提出把推遲啟動建造工作的也是保守派。

不難看出,“多用途”其實就是“航母派”為該專案設下的圈套。

不用拖到大戰結束,只要戰略局面出現了調轉,掌握戰略主動權之後,帝國海軍自然就會取消該專案。

所幸的是,在帝國海軍當中,除了有支援航母的保守派,同樣有支援新型海上作戰平臺的改革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華偉。

要說的話,也就是獲得白華偉的支援,“多用途航空作戰平臺”專案才獲得了重視,並且上升到了裝備建造的級別。關鍵是,在專案發展受到質疑之後,也是白華偉出面,進行了全面調整。

簡單的說,就是分成“初期”與“完備”兩個階段,降低研製的技術風險。

“初期型”其實是簡化版。

為了降低技術風險,“初期型”只要求航空作戰能力達到軍方提出的指標,多用途能力根據實際情況,也就是相關技術的開發進度決定要不要採納,而且多用途能力由單獨的作戰模組提供。

也就是說,作戰平臺只提供最關鍵的核心功能。

從這個角度看,“初期型”跟戰前的“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非常相似,並無本質的區別。

正是如此,才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完成工程建造設計,並且趕在新曆151年,也就是大戰的第二年開工建造。

當然,與“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相比,“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在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

整個作戰平臺由5個核心段構成,核心段的長度均為250米,而且全都配有動力與推進系統。設計的最高航速為30節,續航力不低於潛力,各配備有數套用於攔截反艦導彈的末段防禦系統。

正是如此,主分段在分散狀態下能夠跟隨特混艦隊行動。

不過,真正的變化在各個分段的內部。

雖然5個主分段有一些區別,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裝置通用率高達95%,包括艦體在內的系統通用率也達到90%。關鍵是,採用統一標準的接駁方式,能根據需要調整各分段的前後順序。

這意味著,在組合狀態下有著非常突出的抗損效能。

比如5個分段都能充當推進模組,因此只要有一個分段的動力與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國爭霸系統

小小千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