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1章 未來之選,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即便是按照低標準設計,“未來航空作戰平臺”的排水量都會超過15萬噸。如果按照高標準設計,會超過20萬噸。

顯然,這麼巨大的航母,就算能夠造出來,也未必能夠運作。

此外,要想控制住噸位,還需要解決大量技術難題,比如電磁彈射器。

如果沒有能夠解決這些技術難題,仍然採用建造“薛遠征”級的技術裝置,“未來航空作戰平臺”的噸位還要增加20%。

毫無疑問,不管是15萬噸,還是24萬噸,都超過了帝國海軍的承受能力。

不說別的,在帝國海軍的軍港中,只有不到1成能夠為15萬噸艦船提供服務,而且沒有一座軍港能夠容納24萬噸級艦船。如果為此對主要軍港進行擴容改造,基礎建設的投入將高達數千億金元。

關鍵還有,建造“20萬噸級航母”存在很多無法在短期解決的技術難題。

最突出的,就是艦體的結構強度。

因為尺寸過於巨大,所以在保持機動效能不變的情況下,必須把建造艦體的高強度合金鋼的效能提高50%以上。只可惜,滿足要求的高強度合金鋼,要在第三次全球大戰結束之後才會誕生。

採用傳統鋼材,航母的機動效能必然會大幅度降低,也就會導致作戰能力降低。

在某種意義上,以第三次全球大戰之前的技術水準,“薛遠征”級這類10萬噸級超級航母就已經是極限了。

正是如此,在完成論證之後,“未來航空作戰平臺”才轉為技術儲備。

必須得說,帝國海軍只是向現實妥協,並不等於放棄了對更大噸位航母的追求。

在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一直在積極的尋找解決“噸位限制”的辦法,為此設立了多個軍事科研專案。

其中部分專案,成為了在大戰期間啟動“未來航母”研製工作的主要依據。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從“未來航空作戰平臺”中分離出來,代號“磁力鏈條”的“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

該方案的核心,其實就是透過拆分組合的方式,解決因為尺寸過於巨大而導致的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

只是,該方案存在一個非常突出,讓海軍覺得沒辦法接受的問題。

機動效能極為糟糕,基本上沒有戰術機動能力!

按最初的設計方案,由3個長度分別為150米、125米與175米的分段透過絞合的方式構成,而且每個分段都有動力系統與推進系統,其中175米長主分段的機動效能跟大型戰艦相當,另外2個分段僅有輔助艦船的航行能力。組合到一起之後,能夠提供長度為450米的直通跑道,而且在跑道的前端有2部長度為140米的彈射器,能把45噸重的艦載機由靜止加速到每小時350千米,確保在無風的條件下,依然能讓艦載機滿載起飛。只不過,組合狀態下的航速僅有12節,只能進行有限範圍的機動航行,意味著如果遭到攻擊,只能使用搭載的武器進行防禦。

要說的話,這些都不算什麼。

真正讓帝國海軍沒辦法接受的是,該作戰平臺基本沒有戰場機動能力,等同於一座只能夠緩慢移動的海上機場。

顯然,一座基本只能固定部署的海上機場,肯定沒有多少吸引力。

不說別的,帝國海軍擁有數百座軍事基地,而且修建在島嶼上的機場,還不會被敵人的魚雷擊沉。

正是如此,該方案在戰前並沒有受到帝國海軍重視。

直到大戰爆發,在需求發生變化之後,特別是傳統的戰術理論被推翻之後,該方案迎來了第二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國爭霸系統

小小千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