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5章 重戰稱雄,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FZ”,即便是執行壓制干擾作戰的能力也能透過攜帶更多的電子戰吊艙來增強。加上具備硬摧毀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戰靈活性遠遠超過“攻-8FZ”。
實戰早已證明,硬摧毀是最為可靠的打擊手段。
面對先進防空系統,電磁壓制干擾的可靠性往往會受到挑戰,甚至遭到攻擊機飛行員的質疑。
按之前的規劃,空軍將在5年內讓所有“攻-8FZ”退役,僅保留“戰-10AD”。
雖然“戰-16AD”已經完成設計,進入到驗收試飛階段,但是沒拿到撥款,就別想進行量產。
也就是說,今後只能從海軍借用“攻-5CZ”執行電子戰任務。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帝國空軍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自己的電子攻擊機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對機體壽命即將耗盡,在10年之後就要陸續退役的尷尬處境,可是下一代電子攻擊機仍然由海軍主導,在“攻-12A”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與空軍沒有直接關係。
到時,空軍還是得采購“鹹菜”。
由此不難看出,“戰-16AD”的價值是多麼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戰爆發之後,“戰-16AD”的採購計劃才獲得批准。哪怕帝國空軍立即調整了生產計劃,把“戰-16AD”的優先順序別排在“戰-16A”之前,還直接使用了已經生產出來的機體,也不可能立即獲得足夠多的“戰-16AD”,何況“戰-16AD”的驗收試飛都還沒有完成。
迄今,帝國空軍就只有30餘架“戰-16AD”,其中的10多架在進行驗收測試。
也就是說,剩下的“戰-16AD”全都參與了突襲特里凡的戰鬥。
這也是帝國空軍安排“攻-8FZ”在前面開路,讓“戰-16AD”在後面跟進,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主要原因。
參戰的20架“戰-16AD”都還沒有進行驗收,很多電子戰裝置甚至沒有進行除錯!
武器控制系統其實是現成的,比如火控雷達來自為“戰-11CD”研製的AESA,而且在戰前就完成了作戰測試。火控軟體跟“戰-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測試機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統的除錯匹配工作。
說得直接一點,這些“戰-16AD”都能掛著反輻射導彈執行打擊任務,只是無法使用電子戰裝置。
安排“戰-16AD”執行防空壓制任務,其實也是在進行驗收測試。
至於作戰效能,完全沒必要擔心。
關鍵就是,“戰-16AD”能掛載與使用很多“戰-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獲得遠遠超過“戰-10AD”的打擊能力。
比如射程超過300千米,飛行速度高達4馬赫的KD-24A重型反輻射導彈。
其實,這種導彈就是為“戰-16AD”量身打造。
帝國空軍當初選擇使用“戰-10A”來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輕型戰鬥機更加靈活。按照當時的理論,在遭到防空導彈攻擊的情況下,輕巧靈活的輕型戰鬥機更容易擺脫。
當然,該理論的基礎其實是反輻射武器還不夠先進。
說得直接一點,因為反輻射武器,比如反輻射導彈存在效能缺陷,所以防空壓制戰鬥機不得不冒險進入防空導彈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發起攻擊,也就只能選擇生存能力更強的作戰飛機。
實戰結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戰爭中,防空壓制戰鬥機的作戰損失率高居戰術飛機之首,而且達到戰術航空兵平均損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灣戰爭,防空壓制戰鬥機的損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過了其他戰術飛機。
原因也很簡單,戰鬥機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導彈。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選擇了重型攻擊機,而且著手發展射程更遠與效能更好的重型反輻射導彈。
其實,這番話應該反過來說。
在決定研製重型反輻射導彈之後,帝國空軍才發現,需要一種重型平臺來搭載使用這類導彈。如果仍然是“戰-10AD”這類輕型平臺,掛上2枚重型反輻射導彈之後,就別想掛載其他武器與裝置了。
當然,KD-24A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導彈。
KD-24A的導引頭其實就來自KD-18C,擁有全頻段偵測能力,還具有記憶功能,而且攻擊航線標定點由12個增加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