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2章 暗夜鳳凰,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在研製階段一直以截擊機為主。
只是,研製截擊機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此外,在各國的3倍音速轟炸機陸續下馬之後,加上導彈的效能愈發先進,3倍音速截擊機已無存在必要。
結果就是,紐蘭空軍先放棄了3倍音速截擊機,然後利用已經取得的研製成果弄出了3倍音速偵察機。
必須承認,在這一點上,帝國空軍做得不夠好。
因為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太慢,所以在“霹靂”下馬之後,帝國空軍的熱情也一下跌到了谷底。
過了3年,在獲知紐蘭空軍在研製3倍音速偵察機之後,帝國空軍才翻出之前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專案。關鍵是,經過3年的積累,幾個關鍵的技術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發動機有了希望。
此後,也就有了“偵-333”專案。
雖然採用了正規軍用飛機的編號,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軍方編號,只是一個比較直觀的研製代號。
三個“3”代表就的是三項主要效能指標,飛行速度3馬赫,飛行高度3萬米,作戰半徑3000千米。
可見,至少在立項之初,空軍玩了借屍還魂的把戲。
說得簡單一點,當初讓“雙三截擊機”專案下馬的不是空軍,而是由論議兩院把持的國防預算委員會。也正是如此,在該專案下馬後,空軍還在為配套的發動機破款,也才有了後面的突破。
站在帝國空軍的立場上,飛得更快與飛得更高是永恆的目標。
關鍵還有,三倍音速截擊機所用到的很多技術,都有超前性,今後肯定能用在其他作戰飛機上面。
最有代表性的,其實就是渦噴衝壓複合發動機。
現在稱為變迴圈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是帝國空軍第五代戰鬥機,也就是“戰-20”的標配動力。很明顯,如果當時沒有投資研製複合發動機,帝國空軍獲得變迴圈發動機的時間至少要推遲10年。
說得直接一點,用一個不算太大的專案來推動各種尖端技術,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不止空軍,在帝國海軍,也有很多類似的專案。
此外,空軍熱衷於搞三倍音速截擊機,也是在為第五代戰鬥機做前期探索,並藉此確定研製方向。
不要忘了,在研製“偵-333”的時候,兩種主要的第四代戰鬥機都已研製成功,並且進入到量產階段。按生產一代,研製一代的慣例,空軍在“戰-11A”投產之前就啟動了第五代戰鬥機的預研工作。
顯然,在那個時代,沒人知道第五代戰鬥機是什麼樣子,也才需要嘗試與探索。
可惜的是,這次明顯是眼高手低。
專案啟動之後不久,帝國空軍就發現,3倍音速截擊機不但研製難度很大,也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原因也很簡單,同樣由空軍主導的DK-10“神箭手”防空系統已經進入到定型階段,其設計指標是能夠攔截飛行速度在6馬赫以內的高空目標,射高米,射程在100千米以上。
此外,海軍主導的DK-9,最大射程達到了160千米,改進型超過200千米。
與這些防空系統比,3倍音速截擊機不止價格昂貴,用途接較為單一,明顯不適合未來戰爭。
直到這個時候,空軍才正式確定,“偵-333”為高空高速偵察機。
最初幾年,空軍的目的並不是要研製出這種偵察機,而是利用該專案套取經費。
後來用在“戰-20”上的很多先進技術的啟動資金,其實就是來自“偵-333”。
當然,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在各軍兵種都很常見。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一直沒對外宣傳“偵-333”專案,甚至一再否認其存在,以免給自己惹上麻煩。
也就是在這幾年裡,紐蘭空軍完成SR-71A“黑鳥”的研製工作,還採購了幾十架。
直到8年之前,一架SR-71A“黑鳥”飛掠烏木島,帝國空軍才如夢方醒。
當時,部署在烏木島上的遠端系統及時發現了“黑鳥”,而且獲得了火控資料,甚至對其進行了持續跟蹤,卻一直沒能鎖定,或者說沒有獲得開火機會,全程目送“黑鳥”飛掠烏木島。
接下來的2年,“黑鳥”成了帝國空軍的夢魘。
基本上每一週,都會有1架“黑鳥”從阿留群島或者霍努島上空飛過。
“黑鳥之災”的高潮在周湧濤出任帝國首輔的那年到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