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五章 嚥下嘴邊之言,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線主帥,將來立功的機會比你多,官兒比你升得快呀?”

朱元璋說到這裡,李文忠立即是漲紅了臉。自己這個舅舅實在是太厲害了呀!自己想什麼,他都清楚著呢!

李文忠本想將郭天爵的事情和盤托出,但話到了嘴邊,他硬是生生地將話給壓回去了。

從老婆彭氏和親信屠性那裡,他得知那日晚間闖入他府中之人就是郭天爵無疑。而且這郭天爵當初是被常遇春所救。

但眼下的關鍵問題是,郭天爵已被朱文正給弄死了。官方的報道是,這人是冒充郭天爵之名,意圖潛入李府圖謀不軌。眼下這事兒是死無對證呀!

雖然彭氏和自己府中的人是人證,但真要以此檢舉揭發常遇春、朱文正,對方可以來個死不認賬,還可以反咬自己一口,說是李文忠唆使自己的家人來誣告他們。

即使朱元璋相信自己的檢舉揭發,但只要目前還活在世上的當事人朱文正、常遇春拒不承認,這事兒就沒辦法定案。

更加關鍵的一點是,對於郭天爵的死,朱元璋本就不想過多談起,畢竟這事兒吵得越火熱,對他朱元璋的輿論就越不利。

也就是說,郭天爵這事兒,只能和舅舅私下說,不能擺在明面上說,更不能作為置朱文正於死地的明面上的理由。

眼下,肯定不是說這事兒的時候。畢竟朱元璋正準備培養朱文正,他李文忠現在就來說這事兒,就會讓舅舅朱元璋覺得他動機不純。

李文忠認為,郭天爵這事兒只能作為他日壓垮朱文正的最後一要稻草。所以,他是硬生生地將這準備出口之言給壓了下來。

既然不準備說這事兒了,那眼下舅舅讓自己留守應天,那就只能“爽快”地答應了。

朱元璋見李文忠還是“誠懇”地接受了留守應天的任務,談話的目的也算達到了,便讓李文忠退下了。

到了六月初,我終於是將應天的諸事安排妥當了。我與張天賜一合計,出發回錐子山的日子就定在了六月初五。

就在我出發前一天晚上,朱升老爺子設宴為我送行,劉伯溫也被朱升老爺子請來喝酒。

席間,劉伯溫講起了三天之前的一場重要會議。

就在這一天,朱元璋在會上大肆表彰了應天之戰的諸將,其中常二哥被升了個行省參知政事的官兒。

會上,朱元璋也宣佈了朱文正前去太平擔任西線主帥的任命。同時,也宣佈了朱文正去太平之後,常遇春、馮國勝各率一萬人馬到應天的東邊設防,其餘西線的駐軍暫不變動。

此次會議,朱元璋還做了一個對後來影響甚大的決定,那就是不再徵收“寨糧”,軍糧主要靠屯田來解決。

所謂“寨糧”,就是軍隊向大戶及百姓徵收軍糧。當初,朱升老爺子幫朱元璋定下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朱元璋的軍隊每佔領一地,便廣徵“寨糧”。這幾年來下來,還算得上是收穫頗豐。

這次,朱元璋之所以會作出取消“寨糧”這個決定,與在江西浙江前線的耿再成和胡大海有莫大關係。

原來,早在這一年年初,胡大海攻取了信州。

信州這幾年連續旱災,百姓年年欠收。信州當地民風也非常彪悍,兵士在徵收“寨糧”的過程中,雙方經常發生衝突。

瞭解到當地實際情況之後,為了穩定信州的民心,胡大海便下令停止徵收“寨糧”。

要是站在百姓立場,胡大海這事兒辦得不錯,他可以稱得上是個好官兒。

但要是站在官方立場,胡大海這就算擅作主張。一個地方的“寨糧”徵收不上來,你不經請示彙報,就下令免了。那其他地方的百姓也紛紛效仿,那又怎麼辦?

如果有人要用這事兒作文章,胡大海這次又是吃不了,兜著走。

恰好此時陳友諒部攻信州,信州一時軍糧吃緊,眼看不支。雖然有不少人建議放棄信州,但胡大海堅持固守信州。

也許是當地百姓見胡大海免了“寨糧”,認為這人是個好官兒,不少百姓自發地加入了堅守信州的戰鬥。這信州竟然是守下來了。

再後來,應天之戰前夕,耿再成再次被朱元璋派回了南線。他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認為胡大海這個行為應該得到表彰,便給朱元璋送去了加急軍報。

在此次會議上,朱元璋便將耿再成的軍報拿來討論。

初時,反對取消徵收“寨糧”的意見佔了上風,因為這畢竟是與九字方針相違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