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六十二章 推算國運,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汪耀南叫進來之後,我先是給汪耀南好好介紹了一下馬悅。汪耀南聽說馬悅是位風水學高手,也是立即起身給他打拱作揖。

一番客氣之後,我讓馬悅將龍頭是南龍上最重要的風水寶地一事告之了汪耀南。

汪耀南聽說龍頭是塊風水寶地,也是哈哈大笑。他還不停地向我顯擺道:“胡大哥,怎麼樣?我就說這龍頭是塊好地方吧?”

與眾人將去龍頭建海港之事捋清楚之後,九月二十二日,汪耀南帶著兩個小跟班登上了前往松江府的船隻。因為他要去調沈大哥那兩艘大船來應天,一是要帶上咱們這麼多人,二是要順便帶上咱聯絡點那些屯集已久的物資。

九月二十五日晚,我帶上馬悅去專程拜訪了劉伯溫。好久不見劉伯溫,明顯感覺劉伯溫蒼老了許多。其實,當時的劉伯溫也才剛滿六十歲。

劉伯溫請我和馬悅在書房坐下之後,不待我發問,便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常遇春墓前的石象生想更換是不可能了!

雖然我早已有了這個心理準備,但這話從劉伯溫口中親口說出來,我也是一番搖頭嘆息。

劉伯溫見我這番模樣,反而安慰我,有些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不要太過於強求了……

我也明白劉伯溫這話說得在理,便立即岔開話題。我問劉伯溫,為什麼突然要向朱元璋辭官?

劉伯溫無奈地笑了笑,說道:“眼下天下大局已定,皇上已不需要我這把老骨頭咯!”

對於劉伯溫這個說法,我內心是完全贊同的。眼下,雖然邊陲之地仍有元軍殘餘,但已不成氣候,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算是基本穩固了。

到了這個時候,像劉伯溫這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的能人在朝中佔據要職,始終對朱元璋是一個威脅。

話說在前一年(洪武三年)年底的大封功臣的盛大慶典中,朱元璋讓劉伯溫草擬了大封開國功臣的詳細方案。

按照劉伯溫的初衷,他制定了六公三十侯的方案,三十六人得封,正好印對了三十六天罡之說。後來,劉伯溫經過反覆斟酌,從三十侯中提溜出兩個人來,降為二伯。最終呈報給朱元璋的方案便是六公二十八侯二伯。

這由侯爵降為伯爵的二人便是劉伯溫自己和他的好友汪廣洋。

劉伯溫如此做,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自己與好友汪廣洋同為浙東集團的領軍人物,自降一格,可以顯得自己較謙虛。

其二,他與汪廣洋二人只封伯爵,也是向世人表示,更是向朱元璋表示,他們浙東集團的人並無太大野心。

其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劉伯溫要以此來試探朱元璋。三十六天罡,“三十”和“六”排列起來,顯得更加順當,也就是六公三十侯更加合理。

而現在劉伯溫故意整出這麼一個“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奇葩方案,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這個方案怎麼看都有些不順眼。

而以朱元璋之睿智,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會看不出來?

如果朱元璋指出這個方案的不合理之處,主動提出要將劉伯溫、汪廣洋二人併入侯爵,那說明朱元璋還是真心感念劉伯溫、汪廣洋二人昔日的功勞。當然,就算朱元璋屆時提出劉伯溫、汪廣洋二人應該併入侯爵,劉伯溫肯定也得先“推辭”一番,然後再“謝主龍恩”。

假如朱元璋根本就不提這茬事兒,或者雖然提及,但劉伯溫稍一“推辭”,朱元璋便沒有下文了,那說明什麼?

那說明朱元璋根本就不再信任劉伯溫了,或者說他不再想讓劉伯溫佔據高位了……

當劉伯溫將這個“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方案呈報給朱元璋之後,讓劉伯溫感到心寒的是,朱元璋沒有任何表示,這讓劉伯溫早就精心準備好的一番“推辭”之言,根本就沒有機會開口。

大封開國功臣盛典的那一天,劉伯溫成了所有冊封開國功臣的人員中最失落的那一個。但是,他還不得不強作歡顏……

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年底開始,也就是劉伯溫被冊封為誠意伯之後不久,劉伯溫便開始隔三岔五地開始“生病”了。

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年初,朱元璋與劉伯溫的一次對話之中,劉伯溫巧妙地將話題引向了王公大臣死後墓前石象生的安放問題上。

讓劉伯溫再次失望的是,朱元璋堅決表示,這個石象生的安放必須形成一項制度,什麼級別的官員死後安放什麼石象生,必須有統一的規定,由禮部儘快拿出詳盡的方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怮

秋暝

天武霸尊

十九道

漢末沉浮記

何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