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像神,雲和雷的形象不能成神,那麼各種東西的影象又怎麼能成神呢?
【原文】
26·30傳言:“秦滅周,周之九鼎入秦(1)。”案本事,周赧王之時(2),秦昭王使將軍摎攻王赦(3)。王赧惶懼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還王赧。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寶器矣(4)。若此者,九鼎在秦也。
【註釋】
(1)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
(2)周赧王:參見15·1注(10)。周赧王之時:指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
(3)摎(li*劉):人名。秦昭王的將軍。■:同“赧”。
(4)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史記·秦本紀》。
【譯文】
傳說:“秦滅掉周,周天子的九鼎歸秦。”考察本來的事實。周赧王的時候,秦昭王派將軍摎進攻赧王。赧王感到惶恐害怕就跑到秦國,磕頭接受懲處,全部獻出他的三十六座城,三萬人。秦國接受了他獻出的東西,放他回去。赧王死,秦王得到了珍貴的重器九鼎。像這樣,九鼎就在秦國。
【原文】
26·31始皇二十八年(1),北遊至琅邪,還過彭城(2),齊戒禱祠(3),欲出周鼎,使千人沒泗水之中,求弗能得(4)。案時,昭王之後三世得始皇帝,秦無危亂之禍,鼎宜不亡,亡時殆在周。傳言王赦奔秦,秦取九鼎。或時誤也。傳又言:“宋太丘社亡(5),鼎沒水中彭城下(6)。其後二十九年,秦並天下。”若此者,鼎未入秦也。其亡,從周去矣,未為神也。
【註釋】
(1)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2)彭城:古縣名。相傳堯封彭祖於此。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3)齊(h1i齋):通“齋”。齊戒:指在祭祀或舉行典禮前整潔身心以示恭敬虔誠,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獨居等。祠:祭祀。
(4)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5)宋:戰國時宋國。都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有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等省之間的地方。太丘:宋國地名,今地無考。社:土地廟。
(6)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
【譯文】
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向北巡遊到琅邪山,回來經過彭城,就齋戒祭祀祝告,想從水中找出周天子的鼎,便叫上千人下到泗水中去,找了很久沒有能夠得到。考察時間,秦昭王之後經過三代到始皇帝,秦國沒有大的戰亂災禍,鼎應該沒有丟失,要丟失時間大概在周代。流傳的說法是赧王跑到秦國去,秦國得了九鼎。或許這個傳說不對。又傳說:“是在宋國太丘土地廟丟失的,鼎被沉入彭城下的泗水中。那之後二十九年,秦國兼併了天下。”照這樣說,鼎沒有在秦國。它的丟失,是隨著周朝的滅亡而消失,並不是神了。
【原文】
26·32春秋之時,五石隕於宋(1)。五石者,星也。星之去天,猶鼎之亡於地也。星去天不為神,鼎亡於地何能神?春秋之時(2),三山亡,猶太丘社之去宋,五星之去天。三山亡,五石隕,太丘社去,皆自有為。然鼎亡,亡亦有應也。未可以亡之故,乃謂之神。如鼎與秦三山同乎?亡不能神。如有知,欲闢危亂之禍乎?則更桀、紂之時矣(3)。哀亂無道,莫過桀、紂。桀、紂之時,鼎不亡去。周之衰亂,未若桀、紂。留無道之桀、紂,去衰末之周,非止去之宜(4),神有知之驗也。或時周亡之時,將軍摎人眾見鼎盜取,奸人鑄爍以為他器(5),始皇求不得也。後因言有神名,則空生沒於泗水之語矣。
【註釋】
(1)以上事參見《左傳·僖公十六年》。
(2)春秋之時:本書《說日篇》作“秦之時”、《感類篇》作“秦時”;下文有“如鼎與秦三山同乎”,故疑“春秋”該作“秦”。
(3)更:經過。
(4)止:留。
(5)爍:通“鑠”,熔化金屬。
【譯文】
春秋的時候,五塊隕石墜落在宋國。五塊隕石是五顆星星。星星離開天,就像鼎在地上丟失一樣。星星離開天不算神,鼎在地上丟失怎麼還能成神呢?秦朝的時候,三座山消失了,就像太丘的土地廟在宋消失,五顆星星在天消失一樣。三座山消失,五塊隕石墜落,太丘土地廟不見,都自有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