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7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84·3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機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說虛妄之文。何則?實事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捨;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不絕,則文載竹帛之上;不捨,則誤入賢者之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明辨然否,疾心傷之,安能不論?孟子傷楊、墨之議大奪儒家之論,引平直之說,褒是抑非,世人以為好辯。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今吾不得已也。虛妄顯於真,實誠亂於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衛驂乘者越職而呼車,惻怛發心,恐土之危也。夫論說者閔世憂俗,與衛驂乘者同一心矣也。愁精神而幽魂魄,動胸中之靜氣,賊年損壽,無益於性。禍重於顏回,違負黃、老之教;非人所貪,不得已,故為《論衡》。文露而旨直,辭奸而情實。其《政務》言治民之道(11)。《論衡》諸篇,實俗間之凡人所能見,與彼作者無以異也。若夫九虛、三增、《論死》、《訂鬼》(12),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覺也。人君遭弊,改教於上;人臣愚惑(13),作論於下。實得(14),則是教從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
【註釋】
機:據文意當作“譏”,形近而誤。
說:通:“悅”。
南面:古以北為上,老師坐北面南。
典城:泛指地方長官。紫:指印章上的紫色絲帶。佩紫:漢代相國、丞相、太尉、將軍、列侯用的印章上都束有紫色絲帶。
引文見《孟子·滕文公下》。
紫:暗紅,是間色。朱:大紅,是正色。紫朱,比喻真偽。
衛驂乘者越職而呼車:參見5·4注(11)。
土:當作“上”,形近而誤。
論說者:指王充本人。
黃、老之教:指漢初自然無為的處世哲學。
(11)《政務》:王充的著作之一,基本內容儲存於今本《論衡》之中。有人認為,早已失傳。
(12)九虛:指《論衡》中的《書虛》、《感虛》等九篇文章。三增:指《論衡》中的《語增》、《儒增》、《藝增》三篇文章。《論死》、《訂鬼》:《論衡》中的兩篇文章。
(13)愚惑:當作“遇惑”,與“遭弊”對文。
(14)據遞修本,“實”字前有“下”字。
【譯文】
因此《論衡》的寫作,起源於許多書的記載已經失實,虛妄的言辭超過了真美的言辭。所以虛妄的言語不廢除,華而不實的文章就不會被制止;華而不實的文章氾濫,實事求是的文章就不會被採納。所以《論衡》這部書,是用來權衡是非之言,確立判斷真偽標準的,並不是隨意玩弄筆墨修飾文辭,故作奇偉的樣子。寫作它的根源全起因於人間有許多錯誤,所以我用盡心思,以此來譏刺社會上的不良風俗。社會風俗的特性,是喜好奇異怪誕之語,喜歡虛假荒誕的文章。為什麼呢?實事求是的言論不能快人心意,華而不實的言辭文章卻能使人驚耳動心。所以有才能的人,喜好談論的人,誇大實事,故作美盛的言辭;寫文著書的人,編造毫無根據的文字,作虛假不實的解釋。聽的人認為確實如此,就不停地談論;賢人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就久傳而不斷絕。久傳不絕,那麼文字就記載在竹帛之上;談論不止,那麼就會誤入賢者之耳。至於有些當老師的人,宣揚的是奸偽的解釋;各級官吏,讀的都是虛妄不實的書。明辨了這些是與非,我痛心憂傷,怎麼不加以評論呢?孟子痛惜楊朱、墨子的議論大大壓倒了儒家的議論,援引公平正直的論說,讚揚正確的貶斥錯誤的,世人卻認為他好爭辯。孟子說:“難道我好爭辯嗎?我是不得已啊!”現在我也是不得已啊!虛妄的比真實的更顯眼,實誠的被虛偽的所迷亂,世人不醒悟,是與非分不清,紫色與硃紅混雜在一起,瓦塊和寶玉夾雜在一堆,憑情感而言,我的心怎麼能忍受得了啊!衛國的陪車侍從超越職責而幫著叫喊趕馬,他的痛惜憂傷發自內心,是唯恐主人有危險。論說的人憂慮世俗不良,同衛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