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註釋】
炎帝:參見8·6注。
灶:指灶神。
引文參見《淮南子·泛論訓》。
司命:掌管人生死的神。
臁�壕蕁獨竇恰ぜ婪ā酚ψ鰲辦C”。形近致誤。
國門:指城門神。
國行:指路神。
泰厲:指沒有後嗣的帝王的鬼魂。據說這種鬼無所歸依,常禍害人,所以單獨祭它。公厲:指沒有後嗣的諸侯的鬼魂。
族厲:指沒有後嗣的大夫的鬼魂。
(11)商:通“嫡”。適士:士的嫡長子一支世代為“士”。稱“適士”。
(12)引文參見《禮記·祭法》。
(13)興:興起,指治洪水有功。修:整治。這裡指舉行祭祀。
【譯文】
有的傳說:“炎帝造火,死了就成灶神。禹歷盡辛苦治理天下水患,死了就成土地神。”《禮記》說:“帝王為百姓規定了七種祭祀,祭司命、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諸侯為封國規定了五種祭祀,祭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大夫規定了三種祭祀,祭族厲、門、行。適士規定了兩種祭祀,祭門、行。庶人規定了一種祭祀,或祭戶神,或祭灶神。”對社稷、五祀的祭祀,沒有具體的規定,都是為了思念它們的功德,不忘記它們的功勞。心中思慕鬼神,因此供給鬼神吃喝。思慕鬼神的人就祭祀它們。自從夏禹興建社壇、稷壇祭祀后稷,其後這些祭祀就全都廢除了。
【原文】
77·6高皇帝四年,詔天下祭靈星;七年,使天下祭社稷。靈星之祭,祭水旱也,於禮舊名曰雩。雩之禮,為民祈穀雨,祈谷實也。春求實,一歲再祀,蓋重谷也。春以二月,秋以八月。故《論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四月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二月之時,龍星始出,故傳曰(11):“龍見而雩(12)。”龍星見時,歲已啟蟄,而雩(13)。
【註釋】
高皇帝四年:即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據《漢書·郊祀志》、《後漢書·郊祀志》,高祖立靈星祠為八年事。
祭靈星:杜佑《通典》:“周制,仲秋之月,祭靈星於國之東南。東南祭之,就歲星之位也。歲星為星之始,最尊,故就其位。王者所以復祭靈星者,為民祈時,以種五穀,故報其功也。”王充認為靈星指傳說中主管農業的龍星(大火星),祭靈星是為了祈求豐收。祭水旱:意即由於乾旱,祭靈星以求雨。
春求實:據遞修本當作“春求雨,秋求實”。
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週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沂:沂水,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流經曲阜城南,西入泗河。
舞雩:舞雩臺。古代祭天求雨的場所。
引文參見《論語·先進》。王充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見本書《明雩篇》。正歲:指夏曆。正歲二月:周朝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所以周曆的四月即夏曆的二月。龍星始出:龍星初見。指大火星在春季黃昏時的初次出現,古代以此作為農事季節的重要標誌。
(11)傳:指《左傳》。
(12)龍:指龍星。引文參見《左傳·恆公五年》。
(13)孫詒讓說,此文有訛。“蟄”字下脫“故又曰啟蟄”五字。文當為:故又曰:“啟蟄而雩。”啟蟄: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譯文】
漢高祖四年,詔令天下祭祀靈星;七年,又令天下祭祀土地神和穀神。
對靈星的祭祀是由於天旱而求雨,照禮來說這種祭祀的舊名稱叫雩。舉行雩祭之禮,是為老百姓祈求降下滋潤穀物的雨水,祈求穀物有好收成。春天祈求降雨,秋天祈求有收成,一年祭祀兩次,這是由於重視穀物的緣故。春天在二月裡祭祀,秋天在八月裡祭祀。所以《論語》上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穿上了,相約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暮春時節,是四月份。周曆的四月是夏曆的二月。二月的時候,龍星初次出現,所以《左傳》上說:“龍星出現就舉行雩祭。”龍星出現的時候,節氣已經到了驚蟄,所以又說:“到了驚蟄就舉行雩祭。”
【原文】
77·7春雩之禮廢,秋雩之禮存,故世常修靈星之祀,到今不絕。名變於舊,故世人不識;禮廢不具,故儒者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