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長脫落,就知道日子數目的多少,不必費事去檢視日曆來弄清日期。”上天既能夠讓莢長出來作為記日數的東西,為什麼不讓每片莢上有日子名稱,帝王看到莢上的字就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呢?只是知道日子數,不知道日子的名稱,還要再檢視日曆然後才能知道,這樣帝王看日子不就更麻煩而不清楚了,蓂莢的生長,怎麼能帶來福呢?
【原文】
52·6夫蓂(1),草之實也,猶豆之有莢也。春夏未生,其生必於秋末。
冬月隆寒,霜雪霣零(2),萬物皆枯,儒者敢謂蓂莢達冬獨不死乎?如與萬物俱生俱死,莢成而以秋末,是則季秋得察莢(3),春夏冬三時不得案也。且月十五日生十五莢,於十六日莢落,二十一日六莢落,落莢棄殞(4),不可得數,猶當計未落莢以知日數,是勞心苦意,非善祐也(5)。
【註釋】
(1)夫蓂:疑當作“蓂莢”。因其有莢,故謂草之實,下文則以豆莢相比。《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說文》:“莢,草實也。”脫“莢”字,則不當言“草之實”。
(2)霣(yǔn允):通“隕”。墜。零:落。
(3)季秋:秋季最後的一個月。深秋。得:能夠。
(4)殞(yǔn允):消亡。
(5)祐:天助。
【譯文】
蓂莢,是草的果實,如豆有豆莢一樣。春夏季不結豆莢,豆莢的產生必定是在深秋之時。冬天非常寒冷,霜墜雪落,萬物都枯萎了,俗儒能說唯獨有蓂莢到冬天不死嗎?如果與萬物同樣生長同樣死亡,莢要在深秋才能長成,這樣就只能在秋末考察蓂莢,春夏冬三個季節就不能考察了。而且十五天生十五片莢,在第十六天開始落莢,第二十一天落六片莢,落下的莢已散棄消亡了,不可能得到它的數目,還需要計算沒有落下的莢才能知道日子的多少。這樣勞苦心思,並不是什麼有益的天助。
【原文】
52·7使莢生於堂上(1),人君坐戶牖間(2),望察莢生以知日數,匪謂善矣(3)。今雲夾階而生,生於堂下也。王者之堂,墨子稱堯、舜高三尺(4),儒家以為卑下。假使之然,高三尺之堂,蓂莢生於階下,王者欲視其莢,不能從戶牖之間見也,須臨堂察之,乃知莢數。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歷日於扆坐(5),傍顧輒見之也(6)?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是生煩物以累之也。
【註釋】
(1)堂:殿堂。
(2)戶:門。牖(yǒu有):窗。
(3)匪:據遞修本應作“豈”。豈:差不多。
(4)墨子:參見2。2注(17)。高三尺:指殿堂屋基高出地面三尺。“高”上當有“堂”字。《藝文類聚》六三、《太平御覽》百七十六、《初學記》二四引,並作“堂高三尺”。
(5)歷日:當作“日曆”。上文“不須煩擾案日曆以知之也”,《藝文類聚》六三、《太平御覽》一七六引並作“日曆”,俱其證。扆(yǐ椅):門窗之間的屏風。《爾雅·釋宮》:“戶牖之間謂之扆。”扆坐:君王的座位(座後有屏風)。古代君王的座位設在戶牖之間。
(6)傍顧:向旁邊一看。
【譯文】
假使蓂莢生在殿堂上,君王坐在門窗之間,觀察蓂莢的生長情況以此知道日子的多少,這才差不多可以說是有益的了。現在說蓂莢沿著臺階生長,就是長在殿堂之下了。君王的殿堂,墨子說堯、舜的殿堂高出地面三尺,儒家認為這還說得太低了。假使殿堂就是這樣吧,高出地面三尺的殿堂,蓂莢長在臺階下,君王想看這些蓂莢,是不能夠從門窗之間看到的,必須到堂前才能看見它,才會知道有多少片莢。起身去看殿堂下的蓂莢,這和把日曆掛在君王座位附近,君王向旁一看就能見到相比,哪一個更方便些呢?天生祥瑞之物是想以此來使君王快樂,必須起身檢視才知道日子多少,這是上天生出麻煩的東西給帝王添累贅啊。
【原文】
52·8且莢,草也。王者之堂,旦夕所坐,古者雖質(1),宮室之中,草生輒耘(2),安得生莢而人得經月數之乎?且凡數日一二者,欲以紀識事也(3)。古有史官典歷主日(4),王者何事而自數莢?堯候四時之中(5),命曦、和察四星以佔時氣(6)。四星至重,猶不躬視(7),而自察莢以數日也?
【註釋】
(1)質:樸實。
(2)耘:鋤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