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神矣,以人之精神,何宜飲食?中人之體七八尺,身大四五圍,食斗食,歠鬥羹,乃能飽足,多者三四鬥。天地之廣大,以萬里數。圜丘之上,一繭栗牛,粢飴大羹,不過數斛,以此食天地,天地安能飽?天地用心,猶人用意也,人食不飽足,則怨主人,不報以德矣。必謂天地審能飽食,則夫古之郊者負天地。
【註釋】
圍:參見56·5注。
歠(chuò綽):喝。羹(gēng耕):湯。
圜(yuǎn圓)丘:古代祭天的壇。《禮記·祭法》疏:“其祭天之處,冬至則祭圜丘,圜丘所在,應從陽位,當在國南。”
繭栗牛:指祭天時用的牛犢。這種牛犢的角剛長出來,只有蠶繭和栗子那麼大,用這種牛祭天地是古代的一種制度。《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
粢(ī資):泛指古代祭祀時用的穀物。飴(yí姨):麥芽糖。大羹:即太羹。古代用來祭祀的不加佐料的肉湯,《周禮·天官·亨人》疏:“謂大古之羹,不調以鹽菜及五味。”斛(hú胡):古容量單位。漢代十鬥為一斛。
郊:古代帝王在南郊祭天叫“郊”。
【譯文】
如果天地的精神,就像人具有的精神一樣,就人的精神來說,怎麼能吃喝東西呢?中等人的身體高七八尺,身大有四五圍,要吃一斗食物,喝一斗湯,才能飽足,吃得多的要三四鬥才夠。天地的廣大,要以萬里來計算。圜丘上面,一頭小牛犢,加上穀物、麥芽糖和肉湯,不過幾斛而已,用這點東西給天地吃,天地怎麼能吃得飽呢?天地的想法就同人的想法一樣,人吃東西不飽足,就會埋怨主人,不會用恩德來回報他。一定要說天地確實能吃得飽,那麼古代郊祀的人就對不起天地了。
【原文】
76·4山,猶人之有骨節也;水,猶人之有血脈也。故人食腸滿,則骨節與血脈因以盛矣。今祭天地,則山川隨天地而飽。今別祭山川,以為異神,是人食已,更食骨節與血脈也。社稷,報生穀物之功。萬民生於天地,猶毫毛生於體也。祭天地,則社稷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復別祭。必以為有神,是人之膚肉當復食也。
【註釋】
社稷:參見28·36注。這裡指祭祀“社稷”。
【譯文】
大地上的山,好比人身上有骨骼;大地上的水,好比人身上有血脈。所以人吃喝得腸胃飽滿了,那麼骨骼和血脈因此也就強健旺盛了。現在祭祀天地,那麼山川也隨天地而吃飽了。如今又另外祭祀山川,認為是不同的神,這樣就等於說人吃完了,還要讓骨骼和血脈再吃。祭祀社稷,是為了報答它們生育穀物的功勞。萬民生長在天地之間,好比毫毛生長在人體上一樣。祭祀天地,那麼社稷也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社稷,所以又另外祭祀。一定要認為社稷神靈,這等於說人吃飽後面板和肌肉還要再吃東西。
【原文】
76·5五祀初本在地,門、戶用木與土,土木生於地,井、灶、室中霤皆屬於地,祭地,五祀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復別祭。必以為有神,是食已,當復食形體也。風伯、雨師、雷公,是群神也。風,猶人之有吹喣也;雨,猶人之有精液也;雷,猶人之有腹鳴也。三者附於天地,祭天地,三者在矣,人君重之,故別祭。必以為有神,則人吹喣、精液、腹鳴,當復食也。日、月,猶人之有目;星辰,猶人之有發。三光附天,祭天,三光在矣,人君重之,故復別祭。必以為有神,則人之食已,復食目與發也。
【註釋】
室中霤(liù六):家中祭祀的土地神。
據上文“是人食已”,“是”字下當有“人”字。
風伯:傳說中的神禽,名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能致風雨。雨師:古代神話中的司雨之神,一名屏翳,一名號屏,一名玄冥。雷公:即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吹喣(xǔ許):呼氣。
據遞修本,“故”字下有“復”字。
【譯文】
五種祭祀的物件起初都來源於土地,門、戶是用土和木造成的,土和木生於地上,井神、灶神、室中霤都屬於地,祭祀土地,五祀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五祀,所以又另外祭祀。一定認為五祀的物件有神靈,這等於說人吃完了,還要再給身體的其他部分吃。風師、雨伯、雷公,是一般的神。風,好比人有呼吸;雨,好比人有精液;雷,好比人有腹鳴。風、雨、雷都附於天地,祭祀天地,三者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