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餘下的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日分為八十分,共得四百二十分。用六十卦去除,得每卦七分。前後每卦得六日七分。
(3)無妄:《周易》中的卦名,意思是出人意料。
(4)大休:這裡指聖王。
(5)引文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6)人:根據上文意思,疑“人”當作“《易》”。
(7)跡:京氏與變復之家的說法是矛盾的,故疑“跡”系“違”字之誤。
(8)列光:列星光耀,意思是天空晴朗。
(9)雨: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10)暘: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譯文】
京房把《周易》中的六十卦分配在一年裡,每六日七分,有一卦主事。
卦有陰有陽,氣有升有降,陽氣上升天氣就溫暖,陰氣上升天氣就寒冷。這樣說來,天氣的寒溫是隨著卦的變化而來,沒有應和政治。根據《周易》“無妄”卦中的應和例子,水災旱災的到來,都各自有一定的時間。千千萬萬的災變,恐怕都是同一個道理。解說變復的人,我懷疑他們的說法不符合事實。根據什麼來懷疑呢?“聖王與天地的德行是一致的,聖王先天示意採取行動,不會違反天意,在天已經示意而不知道的情況下行動,也符合天時。”《尚書·洪範》上說:“君主急躁時,常有寒冷天氣順應他;君主舒暢時,常有溫暖天氣順應他。”如果《尚書·洪範》裡是說,天氣是隨著君主的喜怒而變動,那應該說“先天而天不違”就行了,又為什麼還要說“後天而奉天時”呢?後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寒溫在前,而人的賞罰在後。這樣說來,《周易》說的跟《尚書》說的不一致,這是第一個疑問。京房占卜天氣的寒溫是根據陰氣陽氣的升降,解說變復的人是根據君主的刑賞與喜怒,兩家的看法是互相矛盾的,這是第二疑問。老百姓預測天氣的寒溫,多是今天寒冷明天溫暖,早晨霜厚,晚上星光閃耀,早晨有雨氣候溫暖,早晨天晴氣候寒冷。雨屬陰,暘屬陽;寒屬陰,而溫屬陽。早晨天晴反而氣候寒冷,早晨有雨反而氣候溫暖,不是同類互相應和,這是第三個疑問。這三個疑問不解決,天道自然的說法,也就不可能建立。
譴告篇第四二
【題解】
本篇是在揭露和批判“人君為政失道,天用災異譴告(譴責告誡)之”,故篇名為“譴告”。漢儒宣揚自然災害是天意,是上天用來告誡和懲罰君主“為政失道”的手段,“人君失政,天為異;不改,災其人民;不改乃災其身。”對此,王充首先明確指出,天是無意識的物質實體,“天道自然也,無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是種自然現象,“風氣不和,歲生災異”,就像人生疾病,是“血脈不調”一樣。而漢儒所宣揚的,實際上是“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是毫無道理的。其次,王充則直言所謂“上天”不過是漢儒為了使君主所為符合其政治主張而編造出來的“天神”罷了,“上天之心,在聖人之胸,及其譴告,在聖人之口。”再次,王充毫不客氣地指出:“六經之文,聖人之言,動言天者,欲化無道,懼愚者。欲言非獨吾心,亦天意也。”想借天來恐嚇百姓,是其產生的政治及心理根源。最後還指出,“變復之家,見誣言天,災異時至,則生譴告之言矣”,是其產生的途徑。這樣,漢儒的“譴告說”實質,便被層層削開,暴露無餘了。
【原文】
42·1論災異(1),謂古之人君為政失道,天用災異遣告之也。災異非一,復以寒溫為之效。人君用刑非時則寒(2),施賞違節則溫。天神譴告人君,猶人君責怒臣下也。故楚嚴王曰(3):“天不下災異,天其忘子乎(4)!”災異為譴告,故嚴王懼而思之也。
【註釋】
(1)災:災變,指水災、旱災之類自然災害。異:怪異,指日食、山崩之類異常的自然現象。根據文意,疑“異”下脫一“者”字。本書《寒溫篇》有:“說寒溫者”,句例正同,可證。
(2)非時:違背時令。漢時人們認為,秋冬天寒地冷,萬物雕敝;春夏天暖氣和,萬物生長,這是天意。君主施政應該符合天意,秋冬宜用刑,春夏宜行賞。
(3)楚嚴王:即楚莊王(?~公元前591年),春秋時楚國君主。姓羋,名旅(一作呂、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使國力強盛。後在邲(今河南省滎陽縣北)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成為霸主。由於漢明帝叫劉莊,東漢人避諱,改“莊”為“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