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章 坐禪·金剛經,重返兜率天,靜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金剛經之四相 先講金剛經裡的四相。 我相——怎麼解釋?佛一出現妄想就變成菩薩。有了妄想,就出現了第一個終極問題:打妄想的主體是什麼?就是“我是誰”——這叫我相。成阿羅漢後,出現你我分別,出現了不是自己的另一個眾生——這個叫人——叫人相。接著出現眾生分別,一個你分成無數個眾生——叫眾生相。有了執著,成了凡夫,有了分段生死——既然有生死——那中間就有壽命的概念。這叫壽者相。 總結一下:佛是無相;菩薩有我相;羅漢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滅 了眾生分別的高階羅漢只有我相、人相;凡夫是四相俱全。 金剛經裡說菩薩沒有四相,這是對當時中等根器的弟子們的方便說法 ——金剛經本身針對的是中等根器。弟子問佛心如何安住,還有這個要安住的心,所以,大乘佛教認為金剛經針對的是中等根器。 五蘊 再來,五蘊怎麼解釋? “識”——指的是第八識中產生的妄想。 “行”——指第七識分別心。 “想”——指第六識執著心。 “受”——指五根和感覺。 “色”——指物質,包括肉身、世間萬物和虛空。 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怎麼解釋? “無明”——指第八識中產生的妄想。 “行”——指第七識分別心。 “識”——指第六識執著心,這裡具體指對妄想本身的執著。“名色”——“名”指意識中產生的名相, “色”指與名相對應的 物體。 “六入”——指六根。 “觸”——指六根和六塵發生的反應,就是接觸。 “受”——指感覺。 “愛”——指貪戀之心。 “取”——就是行動,但意識形態中不能說是行動,應該說是業 力開始牽引了。 “有”——指肉身、世間萬物和虛空。後面的“生死”對應“有”的三樣:肉身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世間萬物有成住異滅;虛空有成住壞空。 以上解釋和網上能看到的解釋會有所出入,但我堅信此為正法,這樣 解釋才能解釋得通“佛法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有不一樣的見解的朋友也別來論了——我固執的很!你也改變不了我的想法,頂多也就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而已。想表達可以,但辯論就免了!我悟到這些花了不少時間和經歷!目前還在廟裡修行中。所以,不是別人一句兩句就能改變的。 還有,本人極其反感講古文的人、套佛經原文的人!你也看到了,以上全是大白話。佛也講大白話,是印度當時的大白話。我們的佛經應該是當時通俗易懂的文章風格——但現在不是了。所以,別搬佛經! 分別心 接下來就講分別心。 當初,達摩來到中國傳法時,所傳的經是楞伽經。可是,這部經書起點太高,講的就是菩薩和佛的境界。後來人們根器越來越差,這部經不適合作為禪宗的核心教義來印證修行,所以就用次一級的金剛經來作為核心教義。 金剛經講的就是羅漢的分別心!我就不把整部經書都講,就講金剛經的核心思路。大家看完之後,再去看金剛經,會有新的感悟。 分別心一共有九種,我只講其中最關鍵的一種,每一種又分出三種境 界。最初佛經傳入中國被翻譯的時候,當時的修行人們就用生活中常用的 語言來翻譯,就用“有”、“非有”、“無”來表現分別心的三種境界。後來 覺得這個“無”無法表現佛說的無,就引入了“空”的概念,這樣就成了“有”、“無”、“空”三種狀態。在金剛經裡,採用的還是原來的表現方式,就用“有”、“非有”、“無”來表達。 咱們就拿眾生分別來講這個分別心。 1)眾生分別 金剛經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眾生分別就是眾 生相。有眾生分別是什麼樣的狀態?非有眾生分別又是什麼樣的狀態?無 眾生分別又是什麼樣的狀態? 先說有眾生分別和非有眾生分別的區別! 就拿螞蟻來舉例。如果抓兩隻或者更多隻同一種類的螞蟻,個頭也一 樣大,把它們放進玻璃瓶裡,讓你看一眼,再讓你轉身等幾分鐘,這段時 間玻璃瓶裡的螞蟻還在亂爬,你再回頭看螞蟻們,你是肯定分辨不出原來 的那些螞蟻。就算把裡面的螞蟻全部替換,再放進同一種類一樣大小的螞 蟻,你也不可能察覺。你只能記住玻璃瓶裡原來有幾隻螞蟻,卻不能把每 一隻螞蟻一一認清,這種狀態就就叫非有分別。 如果給每一隻螞蟻用不同的顏色做標記,有紅的、黃的、綠的,那你 就算過幾天再來看,還是能分辨出哪個是哪個,這種狀態叫有眾生分別。 有眾生分別和非有眾生分別的共同點是都有個體概念!先把螞蟻分成 一隻一隻,然後再進行分別,如果可以依靠每一隻的特點來分辨出,那就 是有眾生分別;如果分辨不出,把所有螞蟻都看做同樣的螞蟻,那就是非 有分別。 那第三種無分別是什麼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代號是伏特加

玉霄蓮臺

對5T5說分手

直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