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故宮塵夢錄,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午,我照例兩點鐘到部。王次長找我去,他見了我打躬作揖,非常客氣。他說:“我昨晚上見到莊思老,方才明白這中間的委曲。昨天的事,幸而你的辦法很好,這樣才不致弄僵。思老當時寫了一封信給龔總長,總長閱後是叫我們全權和平處理。本部可以處在協調人地位,現在就要去對段祺瑞執政陳說一切。結果如何?再同您接洽,並且請先向易先生致候。”
我答應了:“是。”他就將莊思老的原信交給了我。
第一部分:遷移的初步調停雙方執行點查(3)
到第二天一早,我再到神武門。大家都來了,莊思老也在,我看見一人面白微須,這須,正所謂“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是蓬蓬鬆鬆的一些較重的汗毛而已。他是李石曾的侄兒,後來做了易寅村的女婿,這時尚未結婚,其實也已經將近30歲了,因為他跳得厲害,特別興奮,又看來非常少貌,所以我只當他是一個學生,望著他非常有趣。他名宗侗,號玄伯。
我們今天一定要出組了,警察仍舊未到,但是鹿部的軍隊駐在宮內的卻派了人來,所謂規則內所稱軍警,即以軍來代表了。出組的地點是乾清宮,組長是陳去病先生(號佩忍),他是一個積學之士,是南菁書院與莊思老的同學,南社有名的詩人,矮矮的個子,衣履非常樸素、尚雅有風趣的人物。我同吳稚老、莊思老、李玄伯、蔣夢麟、徐旭生、高曙青(名朔,是個天文學者)等都是監視,還有執行人員,有查報品名的、記錄的、寫票的、貼票的、事務記載的等等一行人數不少,軍警在外,一齊到了乾清宮,大家覺得這樣的任務非常新鮮。
乾清宮是內廷的一個大殿,在皇帝時代,此地經常是皇帝高坐著受朝觀的地點,規模相當宏大,與外面的保和殿相連,所以在內廷要算第一宮,廷下照例排列著什麼銅水缸、銅鶴、銅鹿、銅馬、銅龜、銅爐、鼎彝之類,地面都是大青石砌成,中間大道的青石是直排著,兩旁都是橫排,直到要上臺階的地方正中,鋪著斜上的一塊青石,上面雕鑿著龍文或日月文章之類,這就是電做陛。兩旁是石階,石階上去,就是正殿的簷下了,那一條條的階石,都是二三尺寬、丈餘長,非常整齊光滑。陛的盡頭就是階上,也就是陛上,下面是陛下。
大朝儀時,一班臣下都是在陛下直排出去,所以稱皇上為陛下,就是由此而來。這陛上的階石寬度終了之地,就到了殿門門檻,門檻都有尺許來高,不同平常的門檻那樣容易跨。那門也是相當寬大,大約是十二扇吧?窗欞都是胡椒眼孔,兩傍還有窗格,下面是砌著牆牖的。殿的寬大,可想而知。
到了裡面,有非常粗大的庭柱,柱上都盤著金龍,大約每一部落若干柱,若干柱謂之一楹。每殿總有若干楹。乾清宮為九楹,最後的中心有一個高臺,臺的後面,有一座雕刻非常壯麗的屏風,中間擺了一座相稱的寶座,就是御座了。兩旁又是一套鋼製的龍柱香亭、猊爐、寶鼎之類。每楹的柱子上,大都有金漆雕龍的楹聯,乾隆御書為多。?
我們預備了許多一色的箱篋,有的放著應用的物品,紙張、筆墨、漿糊、封條、鎖鑰之類,或者也有預備裝置物品的,我已經記不大清了。到了門口,規定的手續,同人先要照一個相(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廢止了,大約是因為太不經濟),然後驗過上次的封條,封條上面的簽證,無誤,方才能拆封開鎖。
這封條是第一次查封的時候,應該是四個機關:一、國務院;二、警衛司令部;三、清室內務府;四、善後委員會,會同封鎖。但是最後一個機關還沒有印信,所以只有前三者,而最後一個,可能是在封鎖的小紙上簽字。照例封條與鎖,也須每一次都照相,但是後來也廢了。
第一部分:遷移的初步段祺瑞批准了我擬的手摺報告
我們開始點查了一上午,政府並沒有積極干預,居然風平浪靜,就是清室的委員沒有來,認為自己放棄,不去理他。我有事先走了,下午到部,又見王次長。他對我說:“已經見過段祺瑞執政,說了很多的話,就是秘書長梁鴻志,因是溥儀老師陳寶琛的學生和同鄉,堅持原議,同他抬了好久的槓,幸而我們理由正,終究打消了他的主張,準由部再行酌定辦法請示,並在國務會議決定大致辦法五條。請你根據此五條以龔總長名義擬一個手摺請示好了。”
我當時就執筆擬稿,現在連同國務會議議決辦法錄在下面:
敬呈者:竊查奉諭查止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清宮物件一案,當經本部分別轉行警衛司令暨該委員會查照。惟本部詳查該委員會所訂點查規則,如第一條,點查人員之組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