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5部分,東唐再續,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象。很顯然如此複雜要求精細的工藝技術,不是街面抓幾個所謂的匠人所能掌握的,沒有長期的從業經驗,就無從談起。相比於冷軋技術也是提高鋼鐵料的硬度而言,熱鍛的加工難度大了許多,而且很難掌握。

事實上,我們現在常見的大多材料如軋絲,軋板,煅件非精密結構件都沒有什麼後續的熱處理。需不需要熱處理要看用途和使用目的。就盔甲這個東西來說,傳統的做法如《武備志》臂系式:一名臂手,每一副用鐵一十二斤,鋼一斤,折打鑽鋥重五六斤者,以熱狗皮釘葉,皮繩作帶,鈾布縫袖肚至於包鋼法,菜刀的做法,那麼有誰見過菜刀也拿去熱處理的!熱煅都不一定要熱處理,道是要求很高的刀具熱煅常見熱處理的。

華覺明說宋朝也有冷鍛技術,李曜覺得未必,如果有這冷鍛技術,那麼烏錘甲鎖子甲就會廣泛應用,而不會出現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隱起,偽為瘊子,雖置瘊子,但無非精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徒為外飾而已。這已充分說明了到宋朝冷鍛技術(本質就是冷軋),宋人還沒有搞懂。烏錘甲鎖子甲這一類東西都是外來作品,常以貢品的身份出現,到清代也是如此。後世瀋陽故宮收藏鎖子甲百餘件,款式多樣,有帶袖、無袖之分,圓領、圍領之別,還有無領無袖的護胸甲。有的鎖子甲上焊有銅牌,上刻有使用者的名字。鎖子甲的鐵環有“大扁環”、“小扁環”、“大圓環”、“小圓環”、“細小圓環”、“弦紋環”、“扁套環”等多種式樣,製作工藝繁雜、細緻、十分堅固。這些鎖子甲雖不是努爾哈赤時期的文物,但式樣基本相同,它們是清中期西北少數民族的進貢品或繳獲的戰利品。

還有一點,現在發現除了可以熱處理外,還可以在常溫以下的冷處理,雖然把這種冷處理技術也歸納在熱處理技術中來講的:低碳微合金鋼能夠發生鐵素體動態再結晶。碳含量低,動態再結晶易於發生。鐵素體晶粒尺寸可以細化到l。1μm,從而使鋼的強度大幅提高。應用要點:多用於低碳鋼、低合金結構鋼以及工具鋼製件。操作方法:將淬火後的鋼件,在低溫介質(如干冰、液氮)中冷卻到-60~-80度或更低,溫度均勻一致後取出均溫到室溫。

低溫軋製特別是在鐵素體區軋製是一種現代才講的技術,冷煅相對於熱煅而言只是溫度上高低的定義,事實上低溫軋製的溫度也是很高的。遼金西夏不同於大宋,地理條件可以解釋基於熱處理定義下的冷處理技術,很顯然大宋很難獲得溫度在攝式零下幾十度的條件,很顯然低溫軋製定義上是一種很多人並不瞭解的金屬工藝技術,可能會想象會是攝式零下的溫度,事實上是攝式500℃…600℃度,已屬於退火的範圍了,冷煅相對於熱煅很難有人注意到兩者間有溫度高低的界線,而普遍對冷煅慨括為常溫下的定義。這也是李曜對西夏冷煅甲在金屬工藝方面的看法之一,也算是針對前面講的常溫下冷作硬化後的第二種觀點。換句話說,冷煅與熱煅只是兩種加工方法,是理論上的定義,在成品件上,可見相互之間都有應用。熱處理與冷處理也是這樣,就看個人如何去理解這溫度的高低了。

也就是說通常人們眼裡的冷煅是常溫下的冷軋,熱處理是通常定義下的熱處理,而另一種看法卻是古代的冷煅是現代定義下低溫軋製(500℃…600℃),後序處理的方式是冷處理(攝式零下幾十度)。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的但無非精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顯然是就熱煅而言的,沈括顯然也對冷煅的定義與後序的冷處理技術也是不瞭解的。含硫量高導致鋼材的紅脆性,到南宋以後,大量普及煤鍊鋼鐵,煤是一種價格低廉的燃料,這樣大大提高了鐵中的硫磷雜質,到500℃…600℃時很難再煅打,而大多數的碳鋼及低合金鋼,都在270℃至350℃範圍內發生脆化現象,中碳鋼在400℃至550℃脆化,而含碳高的工具鋼或結構合金鋼在500℃至570℃脆化,古代講的熱煅應該屬於600℃中高溫以上,也就是沈括大人在《夢溪筆談》裡講不能冷煅的只能熱煅的由來。

也正是因為材料的原因,工匠想方設法想透過自己的手藝來滿足選為法式的需要,而選為法式的標件,就是選出最好的。由於原材料也有個體間的差異性,能達到標件這個目的卻很難滿足需要,這就是講的最終降式造甲中的輕重通融。工匠想方設法搞出的加工技術,用專家常講的話說就是夾鋼、百鍊鋼、團鋼、炒鋼、冷鍛、“鑌鐵”鋼(烏滋鋼)、坩堝鋼等等,而這些大多是文人的分類,並不專業,半對半錯的寫上兩筆。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句話叫,一招鮮吃遍天,我們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隨身空間鄉村小神醫

郭家七叔

開局一個金錢掛

晨鍋鍋

愛上天使

卡車

圓心

紫色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