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孟子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實在是偉大功夫。 人騙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還都喜歡騙自己。 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時候,仍騙不過自己。 要想做到對人內心沒有虧欠,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了。這三句話是曾子病到手腳都不能動了,然後告訴學生,人生是如此之困難,尤其是利害關頭,能不能為忠臣,能不能為孝子,就在這麼一念。 如果怕自己吃虧,就掉下去了。“而今而後,吾知免夫。”他說我現在告訴你們,我手腳都失去知
422
泰 伯 第 八904
覺了,已經死了一半了,到這個地步,我才敢說大話,我不會再犯錯了。這就證明,學問並不在文章寫得好或知識淵博,而在作人處世的修養,孔門是最注意這一點的。這裡前後三節是緊密相連的。 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時候,魯國的一個大夫孟敬子來問他。 問什麼問題,書上沒有說明。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正顏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個話怎麼講呢?曾子答覆他說,我告訴你,鳥將死的時候,它叫的聲音一定很悲哀,(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不但是鳥,所有的動物,將死的時候,叫的聲音都很淒涼。)人類將死的時候,所講的話,多半是好話。(要注意,不是完全。 像以前有些土匪,被拉去槍斃,臨死的時候,還要講狠話,“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並不是好話。)一個普通人,在快要死的時候,對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較冷靜,吩咐的話也多半是善言。 為什麼曾子要把這兩句話說在前面呢?這就可見曾子的教育態度。 換言之就是他說,我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聽話,我現在最後的話是很誠懇的、很嚴肅的對你說,希望你要注意。 所以曾子把這兩句話說在前面,以加重語氣。 於是曾子告訴他“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這個“道”是儒家的、孔門的人生之道。 就是說人之學道——作學問、受教育有三個
423
014論 語 別 裁
重點。 曾子在這裡所講的三個重點,我們的確要注意。第一點“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就是人的儀態、風度,要從學問修養來慢慢改變自己,並不一定是天生的。 前面說過的“色難”就是這個道理。 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這兩種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 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講好聽一點就是自尊心,但過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結果就會覺得什麼都是自己對。這些都是很難改過來的。經過學問修養的薰陶,粗暴傲慢的氣息,自然化為謙和、安詳的氣質。第二點“正顏色,斯近信矣。”顏色就是神情。 前面所說的儀態,包括了一舉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動作所表現的氣質;“顏色”則是對人的態度。 例如同樣答覆別人一句話,態度上要誠懇,至少面帶笑容,不要擺出一副冷麵孔。“正顏色,斯近信矣。”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 社會上幾乎都是討債的面孔。 要想做到一團和氣,就必須內心修養得好,慢慢改變過來。第三點“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所謂“出辭氣”就是談吐,善於言談。“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是學問修養的自然流露,做到這一步,當然就“遠鄙倍”了。這是記載孟敬子問曾子,他問的什麼問題不知道,可是曾子答覆的話我們看到了。 再從下文連起來看,可知孟敬子所問的,並不是前面曾子所講的這三個問題。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這位魯國的大夫,一定問他,對於處理國家大事,還有什麼秘訣?而曾子不管那些,把問題撇開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 因此下面一句話說“籩豆之事,
424
泰 伯 第 八114
則有司存。“所謂”籩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製成。 在這句話裡代表了”執政“之事。 古代政治上的朝圭、朝服都有不同的標記,尤其如執法施政的文物,對此更注重。 像以前憲兵的臂章圖案,有人以為是獅子,其實不是獅子,是狴,古代執法的標誌。 相傳古代有這種野獸,非常靈敏,能辨別好人壞人,遇見壞人一定用角去刺,對好人不刺。 這些都是古代的標誌。 曾子在這裡是告訴孟敬子,我只能貢獻你作人處事的修養。 至於你所問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來問我,自然有管理這些事的人在那裡,你可以去問他們。 後來漢文帝問丞相陳平天下錢穀出入方面的某些問題,陳平對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