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 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 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 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 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

,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

472

子 罕 第 九954

沒有這種事,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 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 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毋必”

,就是能適變、能應變。 第三是“毋固”

,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

,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 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這裡發揮起來,便要與別家的思想作一比較。 如一般人認為高深莫測,甚至有恐懼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剛經》。

(所謂“經”

,也便是“四書五經”的“經”的意思。)這部書中也有四個類似上面所說的觀念,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佛學中所謂“相”

,就是形象或現象。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無我”。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煩惱。 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一樣”就是佛學所說的“平等相”。

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關於這一點,我曾在一次某大學社團舉辦的哲學討論會中,講過一個“我與無我”的專題。 我們常在哲學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無我的境界。 可能嗎?

先就事實來說,不可能。譬如有人說:“我告訴你,我絕對客觀。”這句話對不對?不對。 這已經非常主觀,因為“我很客觀了。”這就是“我”的主觀。 哪裡是客觀?等於說“中”

,天下有沒有一個“中”?因為

473

064論 語 別 裁

“中”是對兩邊而言,才構成了“中”這個觀念。 其實對比出的這個“中”

,對另一點來說又是偏了,沒有絕對的中。 又用方位來說,你站在一個房間,說自己是在中,前後左右是東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沒有中間的。 所以說絕對“無我”

,在觀念上有這個名稱,真要做到無我,幾乎沒有這樣的人。但不是絕對沒有,一旦真的做到無我的話,就會非常快樂。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自己“有我”而來的。 如果我們手裡拿了一件東西,別人需要時,一定捨不得給人,因為別人需要它時,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時候。 假如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別人,就是最快樂的境界。 有一位學佛的朋友來問,什麼叫“菩薩”?

我說這是印度梵文的名稱“菩提薩埵”

,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

,所含的意義就是“覺悟有情”。自己對於人生哲理覺悟了,可是對於這世界,對於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儘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國人說“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等於中國人說的聖賢,名稱不同,發音不同而已。 他們又問學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薩?我說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過菩薩。不過我朋友曾經看到一個人,可以說得上是菩薩。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駛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難了。 船上有一個認識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這船到澎湖去。 在海難來時,有船員看見他有病,丟了一個救生圈給他,要他先離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後,仍然很從容,並沒有立即套上。 後來看見一個婦人抱了一個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個救生圈轉送給了這對母子。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樣的。

474

子 罕 第 九16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逢冤家

九米

和赤井一起被車創後

波波目

曾為梅花醉如泥

漂亮格子

長安歌之天下無殤

巴喬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