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
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富而好禮的方面,我們與工商界人士接觸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常討厭,不學無術,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 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而是在學問作人各方面隨時虛心求進。 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問,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 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後,往往親朋間脫離了關係,這是遺憾的事。講到這裡,再看下去,知道子貢是服了老師,孔子是了
73
06論 語 別 裁
不起的,所以子貢提出了一句話來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個詩是古代的詩,誰作的呢?前輩古人作的,當時流傳很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裡的原句。 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後,先將它剖開,裡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後,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後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 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 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後來,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說:“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麼孔子答覆他了,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字,孔子說你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別的道理來。這表示了一個人的天分高,拿現在的教育來說,是教了一個原則,其他就可以自己類推了。
74
學 而 第 一16
詩 的 人 生
不過這句話研究起來有一個問題,是詩的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在文學的境界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程式,大體的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尤其像中興名將曾國藩、左宗棠這班人把對聯發展到了最高點。我們中國幾千年文學形態的演變,大概是如此。今天中午有位學者,談到很多人寫作的東西,他說過去看了一些作品,馬馬虎虎過得去,還不注意。 現在看一些作品可難了。 他這話是真的。 有些人有文學家的天才,隨便寫幾句,從筆調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學上一定會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學一輩子,也不能變成文學家。 雖然寫文章寫得蠻好,但是他到不了那個程度,怎麼下工夫都無法突破他們自己的那一個極限,他的文章始終只是一個科學家的文章。 所以看科學的書,沒有辦法看得有趣味。 我曾經對學生說,你教化學的,如配合文學手法來教,會比較成功。 科學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講得有趣味,比如對一個公式,先不要講公式,講別的有趣的;最後再說明這個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樣的,聽的人就可以貫通。 結果有幾個學生用這個方法教,的確很成功。但現在中國文學正在劇變當中,還找不出一個法則來。至於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不是現代
75
26論 語 別 裁
的小學)就開始學詩的。 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對詩的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 下面第二篇《為政》裡就有一個要點,說明這個道理。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 從前也有人打趣這種詩,所謂“關門閉戶掩柴扉”
,關門就是閉戶,閉戶也是關門,掩柴扉還是關門。平仄很對,韻腳也對,但是把它湊攏來,一點道理都沒有。 這就是無病呻吟,這樣的文學,實在有問題,都變成“關門閉戶掩柴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