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華爾街戰爭,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化的好辦法。相反,他們參與制造泡沫,並向社會推銷模糊的財富概念,為房市泡沫製造“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明明是欠了銀行大把貸款,但是,不要緊,因為房子在升值,房屋的擁有者“擁有”那部分“升值的財富”。但是,我們都知道,價值的實現必須透過流通。沒有流通,房屋的升值只是概念上的遊戲,並沒有什麼意義。而買了房子的人,一時半會是不會賣的。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經濟現象。

用這個理論去推導:欠錢的人,反而認為自己很有錢,欠錢越多越有錢。落實到房屋買賣上,美國人近十年來,房子越買越大,小房換大房,大房換豪宅,好像欠銀行的錢不是錢,欠得越多越光榮。這不是“市場失靈”,而是美聯儲的政策導致了市場的混亂,而市場的混亂又是源於經濟邏輯的“二律背反”。對於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混亂,美國政府的政策有直接的消極影響和作用。

1971年8月15日,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此後,美元不能兌換黃金。脫離了金本位後,美元濫發,全球基礎貨幣供應量呈數十倍增長,全球物價飛漲,世界平均通脹水平日益增加,貧富分化問題逐漸惡化。次貸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就是來自兩極分化。

1968~1975年,為減少貧富人群歧視的信貸和房地產市場,《公平住房法》《房屋抵押貸款披露法》與《平等信用機會法》先後上市。這三###律為次貸埋下了伏筆。多項法律都禁止在種族、性別或其他個人的特點上歧視。從表面上看,少數族裔獲得了平等的法律權利。在《公平住房法》《房屋抵押貸款披露法》與《平等信用機會法》等法律的保護下,他們和低收入的藍領階層有機會和白人和“金領”一樣向銀行貸款買房了。這些法律的透過,似乎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開啟了貸款買房的大門。但是,它並沒有從實際解決買房的資金問題。法律意義上的平等不能解決經濟資源配置不平等的問題。當然,經濟資源配置的不平等的問題,實際上被混淆“財富”概念的經濟邏輯在心理的層面解決了。反正所有買了房的人都認為自己賺了,都認為自己“財富”大增,都可以利用銀行的“房屋淨值貸款”從銀行借錢消費。

第二章 大風暴(3)

處於社會底層的民眾經濟條件差,甚至沒有住房,寬鬆的次級貸款政策極大地點燃了他們購房的熱情,從而推動了美國房市的繁榮,吹大了美國房市的泡沫。然而,當貸款優惠時間結束,貧困的民眾無法償付房貸的時候,這一龐大的金融鏈條便開始從根部斷裂,並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

窮人不是不能擁有渴望財富的權利,而是必須將這種對平等財富的追求演變成腳踏實地的財富創造過程。法律制度上的拔苗助長,對於緩解與改善窮人的地位於事無補。

當消費遠遠超出經濟增長的支撐,人們開始嚐到了苦果。長期以來,“超前消費”以消費帶動生產,被作為美國模式向全世界推廣。但這一模式有其內在的風險,當消費超出收入太多,導致資金鍊條斷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後,危機會以成倍的規模爆發,超出了金融系統本身所能抵擋的範圍。

美國許多家庭基本沒有透過資產積累創造財富的公開途徑,只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大量的資源可以幫助人們對住宅進行槓桿式投資,政府也對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激勵手段,如抵押貸款還款利息的稅收減免等。結果,許多希望積累財富的人被聚攏到了動盪的房屋市場之中。許多個人資金投資於房屋的比例過大,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家庭,大約有7550萬個美國家庭擁有自己所居住的房屋。

從2000~2006年,美國房地產的價格升高了80%。在這一場前所未有的房地產狂歡中,積極推動得義無反顧的金融機構,向想買房子的人發出了誘人的呼喚:“來吧,你可以買房,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為房價會永遠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價格來借款歸還房貸。”

2006年,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見頂。次貸危機終於爆發了。次貸中貸款者的成本很低,大大提高了他們在市場價格下降時棄屋的可能性。比如在傳統方式貸款中,要付20%首付,房子價格如果下降20%以內,你會千方百計去償還貸款,不然你20%首付就打水漂了。而在無首付的貸款中,如果房屋價格下降20%,即使你能付每個月的貸款,最好的解決方案也很可能是棄屋。這樣就是銀行而不是你來承擔房屋價格下降的損失。房屋價格下降後,人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旖吻

邐邐

蝴蝶軼事

醇白

綠茶美人在七零

林阿律

港綜:你管這叫臥底?

白白了開水

爆寵醫妃之病王太腹黑

香雪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