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首艘40萬噸智慧超大型礦砂船,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近代上海的“時光寶盒”》的文稿裡,夾了幾篇祁北川所寫的《潛水日誌》的影印書。 看著故人熟悉的筆跡,趙函式發達的淚腺也被刺激到了,想起那些或興奮或焦灼的水底時光,他一邊抹著淚,一邊說:“還好老傢伙見證了‘長江口二號’的歷史,不然他到那下面也不安心吧?” 這話說得王逸少也沉默了。 在“師叔”趙函式住院之前,王逸少把文稿傳過去,本意是讓他審稿。沒曾想,老爺子太會抓重點,一來就翻到了祁北川的《潛水日誌》,儘管只選了那麼幾頁。 好吧,氣氛已經傷感了,今晚也不適合審稿,王逸少便安慰道:“考古事業薪火相傳,我們都在努力呢!祁老師應該會覺得很安慰!” 趙函式感慨道:“當年,我們探尋‘長江口二號’,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次吧,也不知道要探尋多久。” 頓了頓,他又用安慰的口吻說:“也正常,水下考古就是這樣的,比不得田野考古。先前小任、小超說的也很有道理,我們的搜尋範圍主要集中在長江口入海一帶,說不定還真是走遠了。幾百年下來泥沙堆積,現在的江岸線,比古代的拉近了很多。不是沒有觸礁翻船的可能。再說,沉船的原因可太多了!” 王逸少點頭:“明天我們開個專案會。” “好吧,好吧,那你先早點回家,這裡有小梅就行了。” 鍾小梅是趙函式的護工,是考古所專門聘請的,已經照顧趙函式三四年了。 這一點十分人性化。 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一路茁壯成長,首先仰賴於政府的扶持,和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的全心奉獻。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也是應有之義。 見王逸少輕輕拉門出去,趙函式不知為何心中湧起陣陣悵意,便對鍾小梅說:“陪我說說話吧,心裡有點悶。” 鍾小梅乖巧地坐在趙函式身邊:“爺爺,您說,我聽著呢。” “你以前是學漢語言文學的吧?” “是。” “那你語文一定很好啦。嘿,你想不到吧,就我同學,祁北川,小王他老師啊,他起初可不是學考古的,他可是個文藝青年,還瘋狂地追過文壇大家,像追捧明星那樣。” 撫今追昔,趙函式心潮翻湧,殊無睡意。 這麼一說,鍾小梅也來了興趣:“真的呀?那他喜歡舒婷嗎?喜歡汪國真嗎?” “那肯定的呀。我還記得,川兒是因為身體素質好,歷史也學得好,才被選進培訓隊的。才來的時候,川兒喜歡吟誦《海的溫柔》!什麼‘送一道波光在時空裡走。柔情似水,總是很靜很靜;很靜,是海的溫柔。’我們還笑話他呢,要說呀海才不溫柔呢!不然,就沒有那麼多的沉船了!” 這話聽得鍾小梅捂嘴笑。 趙函式又說:“到後來,見識到江海的威力後,他也不吟誦《海的溫柔》了。改成《熱愛生命》了!” 鍾小梅很自然地應和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生命,就是要這樣熱愛的啊!” 話說至此,鍾小梅心緒也如潮水一般,一浪又一浪。她老家在內陸城市,她自己剛來上海沒幾年,對海洋的認知十分有限。 她便央求道:“爺爺,我能看看您先前看的那些日誌嗎?” “當然可以啊,”趙函式把膝上型電腦遞給她,“這本來就是通俗讀物,最後都要拿給普通觀眾、讀者看的。” 看完日誌之後,鍾小梅感慨叢生:“從2015年到2022年,真不容易啊。對了,爺爺,您能給我講講沙船的知識嗎?” 看來,日誌裡所提的“沙船”,引起了鍾小梅的興趣。 身體還是有些疲乏的,但趙函式更樂於分享,整理了一下思緒,他先從沙船的構造說起。 “沙船有一種技術叫‘減搖龍骨’,顧名思義,它的作用是,讓沙船在航行中減少搖晃的頻次,增強穩定性。嗯,它還有個別名叫‘梗水木’。為了保證船行速度,我們還大量使用船櫓。 “後來啊,外國人從櫓上面得到了靈感,發明了螺旋槳,世界航海技術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些年,我們一直提‘文明互鑑’,從櫓的使用到螺旋槳的發明,就是一次‘文明互鑑’的有益嘗試。這項發明,我們也能拿過來再用的啊。 “沙船第三個特點,是它眾多的船帆。船帆組合起來,就能對順風、側風、偏風加以利用。這一點,也被世界各國學去了。古中國的人們為世界海上航運,提供了很多參考。所以啊,除了上海市市徽,我們還可以在很多國家的博物館、文獻資料上,看到沙船的蹤影。這也是一種紀念吧。 “沒記錯的話,古中國上海港所使用的沙船,有五千多隻,佔到了全國的一半。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中國強大的航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仰賴於沙船。” 鍾小梅認真傾聽,回道:“這麼說,是沙船的使用構建了強大的物流動脈。到了今天,更是這樣。要實現‘一帶一路’的戰略,必須重視港口城市的建設,航道能力的提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