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54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國的經濟還是要靠自己人來恢復,而當時中國幾千萬軍人中,其實已經有很大一批預備役部隊,武裝警察以及民兵都加入到了國家建設中去。而從高素質的勞動者來看,正規軍還是一大塊肥肉,因為當初很多正規軍裡的官兵就是從工廠工人中選出來的!而現在戰爭結束了,工廠需要工人,而一般的軍人,特別是士兵更願意回去工作!所以,在裁軍方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當然,還是有問題產生了麻煩,即中國到底保留多少軍隊較為合適!
餘彬拿出的資料是中國只需要維持200萬的正規軍就足夠了。但是,相對那麼多的將軍來說,200萬軍隊怎麼分配?而且當時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中國軍隊去維持局勢的,所以這肯定會遭到巨大的反對,即使,這比戰前保持的120萬正規軍已經多出很多了!最終,魏明濤把這個數字擴大到了350萬,但是同時規定,一年之後,軍隊將削減到250萬,而兩年之後,軍隊將削減到200萬,而最終目標是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在五年之後正規軍恢復到120萬的水平!這樣才讓裁軍法案得到了透過,當然,魏明濤只是改變了一下策略而已,將裁軍的時間延長到了兩年,乃至五年!而從根本上來說,他比餘彬做得還要直接,因為在戰後的世界裡,中國即使是維持120萬的正規軍都顯得有點多餘了!
可以說,當時中國在軍事改革上遇到的困難還有很多,比如軍人的待遇,軍隊的調整,是否取消軍種,以司令部方式來管理軍隊,還有將軍的許可權等等,這些都是魏明濤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他手裡有最強大的兩柄利刃,一是軍隊高階將領,特別是四大軍種領袖人物的支援,二是主席在政府與人代會給予的支援,這讓魏明濤雖然覺得整個改革行動都不順利,都不徹底,但是他卻最終達到了目的,即使這個時間顯得有點漫長,但是他卻為夫來鋪平了道路。而當時,中國軍政改革中,最麻煩的還是在政治制度方面!
第五章 鐵碗治國
第五章 鐵碗治國
歷史上,對柯敏明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四位國家元首之一,有人說他是引爆戰爭的惡魔,還有他說是戴著鐵手套的民主家,更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政治改革家!反正,從不同的方向來觀察柯敏明的話,那就會有不同的發現,得出不同的結論!
從戰爭爆發之前柯敏明的執政成果來看,他就是一個極具兩面性的領導人。在戰爭爆發之前的那幾年,柯敏明在國際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不能不說是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直接原因之一!同時,柯敏明在國內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政策,雖然在當時看來,柯敏明的經濟結構調整與市場經濟體系是完全相違背的,但是在戰爭爆發之後,恐怕全世界都得感嘆,柯敏明太有遠見了,如果中國當時沒有做這些經濟調整的話,那麼在戰爭之後,哪裡能夠那麼快的把國家力量釋放出來,又怎麼可能在戰爭初期就確立了勝利的基礎呢?
同樣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絕大部分人猜測實際上是柯敏明所推行的國際政策實際上導致了戰爭的爆發!比如,當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其實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甚至沒有考慮到戰爭會這麼迅速的爆發!根據筆者整理的一些關於三戰的資料來看,美國政府預計的戰爭爆發時間比實際時間晚了近3年!對一場世界大戰前期的準備工作來講,3年絕對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了,這足以讓一個國家完成戰爭準備,足以讓一個國家完成軍隊的動員,完成經濟體制的轉變,完成海外基地軍事力量的調整與部署了!可以說,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正在忙於進行國內經濟方面的準備,而其他方面的戰爭準備工作甚至還沒有展開!
也難怪美國會在戰爭初期迅速的輸掉太平洋這個最重要的戰場了!這裡有一組對比資料,就足以證明中美兩國在戰爭初期的力量差距有多麼的巨大了!在戰爭的頭兩年,美國只建造了125萬噸海軍艦艇,而中國則建造了至少300萬噸的海軍艦艇;美國製造了3500架海軍戰機,而中國則製造了5000架海軍戰機!而這些力量都是足以決定太平洋戰場的平衡到底偏向哪一方的!因此,在太平洋戰爭的頭半年,美國海軍有著很好的表現,在第一次中途島戰役中成功的擋住了強大的中國艦隊,但是隨著原來優秀官兵的迅速損失,特別是大量優秀飛行員的損失,美國艦隊足見表現出乏力的一面了!因此,到了太平洋戰爭進入了高潮的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迅速的崩潰了!雖然出現了吉納這種優秀的海軍將領,但是在總體實力不如對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