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宋光,字雲龍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宋光,字雲龍,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八十章
其實吳正義是很理解李世民的這種患得患失的想法的。
實際上在大唐,抱有同樣想法的人不是隻有李世民一人。
朝中的文武百官和民間的百姓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嗎?
當然有,而且很嚴重!
不然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是怎麼來的?
說到底還是生產力的緩慢提升給古人造成了深深地危機感而已!
吳正義完全可以從生產力的快速提高的角度來給李世民吃一顆定心丸,但是他不想這樣做。
因為只考嘴上說並不能讓他又深刻的理解。
“表哥,還記得當年我們在藍田時說的那些話嗎?”
“什麼話?”
“時間,想要改變大唐,解決士族門閥的事情上,表哥和舅舅給了我五年的時間。”
“是呀,五年......不到五年,士族門閥的勢力就消失了大半,如今更是到了苟延殘喘的時候。不過你提這件事是想說明什麼?”
“我想說明表哥和其他人的擔心需要時間來驗證。不管怎麼說,大唐有瓊崖和南洋來兜底,未來幾年,瓊崖侯府可以保證為大唐提供足夠的糧食供應,表哥和朝廷暫時放開幾年的工商管理,看看工商的發展是不是向表哥擔心的那樣會影響到大唐的糧食安全再說。”
“朕覺得你這話不太靠譜。”
“當然,我也不是說完全放開,而是讓朝廷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參與到工商業的發展中。”
“表弟,你這話說的就有些前後矛盾了,先是說放開,又要朝廷參與管理,朕不明白你的想法。”
“我的想法沒有什麼不好理解,表哥可以去問問承乾和阿恪,我的意見就是一句話。”
“什麼話?”
“不能放任資本,朝廷不能丟掉對經濟的調控能力。”
“不懂。”
“現在不懂不要緊,表哥不用擔心,有瓊崖侯府看著,大唐的經濟結構不會失控,表哥可以派人跟著學習一下對工商業的管理方法,最多二十年,朝廷就能得到一批專業的人才,有了這批人才,大唐的經濟發展就有了不走偏的保證,畢竟我也不可能管一輩子大唐的事情。”
李世民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也沒有再多停留。
回到長安之後,朝廷便選派了五十多個年輕官員到瓊崖侯府學習經濟管理之道。
對此,朝中百官正巴不得空出這些人的位置,好來提拔新人。
一切都好像很平靜。
至少貞觀十四年都過得很平靜。
這一年,大唐可謂是風調雨順,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了一些。
百姓的願望永遠是那麼簡單。
平安喜樂,豐衣足食。
貞觀十四年底,大朝會上,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的年終總結報告裡沒有提什麼花裡胡哨的東西,只是簡單說明了一下大唐的情況。
糧食增產,國庫收入增加,人口總數突破兩千五百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一年,大唐沒有一個人因為飢餓死亡。
天下無一人餓死。
聽起來簡單,但卻是千餘年來極少出現的情況。
李世民也因為這句話成為了所有人口中的明君。
第一次被所有人承認並表揚,李世民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個皇帝該做的事情,再次收穫了一波來自全國的稱讚。
大唐過得好,唐人自然高興。
但是對比之下,周邊的一些國家就過得不怎麼樣了。
比如吐谷渾......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吐谷渾這一年過得可謂是水深火熱。
因為之前高句麗火山噴發的影響,遠在幾千裡之外的吐谷渾、大唐隴右道、北方草原和吐蕃迎來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災。
吐蕃和西域還好,有冰川融水滋潤,雖然艱難,但保證基本的收成沒有問題。
隴右道本就地廣人稀,主要的人口都分佈在沿河地區,又有大量的水井、灌渠、水庫等水利工程存在,農業上損失不大。
北方草原一直在實行定點放牧,也有不少水利工程做基礎,受到的影響也不算大,唯一的麻煩是此起彼伏的草原大火毀掉了大面積的草場,不過有大唐的糧食和飼料輸入,堅持到了旱災結束。
吐谷渾就倒黴了。
除了境內的幾條大河沿岸,其他地方几乎是枯黃一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