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4章 產業轉移,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七十四章

在大唐修建鐵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當然是跨河大橋的修建,尤其是跨過長江黃河的大橋修建難度可是要比後世大的多。

洛幽線耗費的工期足足有六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工程都耗費在了黃河大橋之上。

蘭州的跨河大橋雖然工程量沒有洛幽線上的跨河大橋難度那麼大,但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

初唐時期的黃河水量和後世完全是兩個概念。

蘭州段的河水湍急,還是隻能用最笨的辦法來施工。

就是挖出配套的水利乾渠來引流河水,給橋基的施工創造條件。

這個時代的隴右又是一個缺乏水利工程的地區,吳正義索性將黃河中段的配套水利鐵路工程同時進行。

畢竟吐谷渾的人口和大批的戰俘也需要安排,讓這些人來挖水利也算是物盡其用。

於是李承乾想要快速推進的西域鐵路工程就被分成了兩段來進行。

一個是鐵路主體工程,鐵路的路基和鐵軌鋪設一直在進行,七年時間,長安到蘭州東,蘭州西到涼州的雙線鐵路已經完成並開始執行。

另一個就是蘭州黃河大橋和其配套的水利工程。

忙活了七年,這座大橋還沒有影子,反倒是中段流域附近的水利乾渠已經挖出了一千五百多里,將河套平原和附近數百里的水利給完善了。

吳正義在蘭州主持了大橋的動工儀式。

三聲炮響落下,西北乾渠的大壩開始引流黃河水。

兩天後,上百艘載滿巨石的簡易大木船在水位降低的河中坐底,河道中心出現二十多個小小的河心島。

二十多臺鑽井機被安置在河心島上,在預留的空隙中開始向河床之下鑽井。

半個月時間,河心島上多出了一百多個深洞,打樁機將一根根長達二十米的鋼樁打入洞中。

做好這些,黃河的凌汛便來了,工程暫停。

一直等到凌汛過去,大橋的工程才又開始。

早已堆積在兩岸的無數材料變成了一百五十根粗大的橋墩。

此時已經是天元九年的七月。

雨季來了,河水暴漲。

不過大橋最難的部分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的將橋體建起來。

年底,長安到涼州便可以火車直達,不需要再透過渡船週轉。

通車後,從關中運輸材料會方便很多,西域鐵路的西段工程便可以加速施工。

李承乾原本是想天元十年解決掉西突厥,現在看來,怕是要推遲了。

沒辦法,以這個時代的交通情況,如果沒有鐵路支撐,就算拿下西突厥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因為距離太遠,朝廷對西突厥的控制力會跟不上,管理成本太高。

再有就是拿下西突厥,大唐就會與大食直接接壤,沒了緩衝區,兩國可能隨時爆發大戰,這是吳正義和李承乾都不想看到的。

況且大食這幾年來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與東羅馬死磕,大唐躲在後面當供應商,也不少賺,沒必要這個時候去刺激大食。

不過吳正義對鐵路工程的進度相當不滿,如果不是考慮到大唐的國力和現在的技術水平限制,他早對西突厥下手了。

大食,他只怕大唐吃撐了,絲毫沒有把這個大敵放在心上。

回頭看看耽誤的這幾年時間,大唐也不是沒有收穫。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成,讓河套及隴右中部變成了西北糧倉,這裡的糧食足夠供給西北地區的消耗,草原不再需要關中的糧食輸入,朝廷對草原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

充足的糧食產量還可以支撐西北地區的繼續開發。

隴右豐富的礦產終於不用再閒置下去,有了發展基礎工業的基礎。

至少百年之內,面積廣闊的隴右道都可以平穩發展,這對大唐來說比對外的攻城掠地更有意義。

吳正義在隴右待了三個月,便回了長安。

李承乾召集三省六部的長官組成考察團,跟著吳正義回了瓊崖。

因為吳閔的沉睡放緩了幾年的技術擴散正式開始。

吳正義和李承乾準備全面升級大唐內陸的所有產業。

瓊崖的定位調整,主攻高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材料、電力、化工、機械生產加工、醫療、軍工、造船等。

紡織業、農牧產品加工、鋼鐵生產、非內燃車輛製造等產業全面轉移到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星空武皇

雨晴魚

末世掠奪商人

花與劍

回到清朝當皇后

二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