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36章 南望王師又一年,逐鹿南北朝,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特別是那句“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聽了就讓人心酸,感慨萬千,如果不是心心念念,是寫不出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的。
劉裕的神情柔和了一些,對楊禹說道:“你的心思我清楚了,但你初入我帳下,有許多事情不瞭解,北魏肯定要滅,但眼下確實不是時候,你是關中人,而且剛離開關中不久,對關中的情況最為了解,這次讓你來,是想讓你說說,關中若能收復,該如何治理。”
楊禹心裡很清楚,別看劉裕擺出一副我相信你的樣子,但身為上位者,是不可能這麼容易完全相信一個人的,否則他墳頭的草,恐怕早就長了一茬又一茬了。
楊禹理了理情緒,拜道:“太尉若執意要西取關中,屬下雖不贊同,卻也不便多加勸阻,至於接下來如何治理關中,屬下輕年識淺,只看到一些問題,至於如何解決,卻也胸無成策。”
“嗯,無妨,你先把問題說出來聽聽。”
“以太尉的威望,若能坐鎮關中,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若太尉不能久鎮關中,則需要解決幾個問題。其一,人心向背。關中已淪落胡塵百餘年,加上當年桓溫也曾兵至灞上,卻又很快退出關中,有此先例,關中百姓難免心存疑慮,不消除關中百姓的疑慮,治理關中便無從談起。”
當年桓溫兵至灞上,王猛曾入營捫蝨而談,桓溫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率軍來討伐逆賊,關中豪傑卻不起兵響應,這是什麼原因?
王猛答:長安近在咫尺,而公卻按兵不動,大家摸不透桓公的心思,所以不來。
最後不僅關中無人響應,便是王猛也拒絕隨桓溫南歸,最終成就了苻堅的前秦。
這些事情劉裕自然是知道的,楊禹此時重提關中人心向背的問題,劉裕深以為然,他點頭道:“嗯,有道理,你繼續說。”
“其二,是雜胡的問題,由於漢末戰亂,關中漢人大減;而另一方面,北方草原這一兩百年來氣候乾冷,水草不豐,導致大量雜胡南遷,此消彼長之下,至晉初關中雜胡數量已過半,而這百餘年在胡人統治之下,漢人比例不增反減,要想關中長治久安,這個問題也必須解決。”
在劉裕看來,楊禹的很多想法如天馬行空,不拘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時這些想法又未免有些激進。
比如開挖大運河,比如轉攻北魏,這些想法都很有氣魄,若真實現,那足以稱得上豐功偉業。
但楊禹卻忽視了其他因素的制約,貿然實施的話,或許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可能反受其害。
但不管怎麼樣,楊禹提供的想法,確實讓劉裕有種翱翔於九天之上俯視大地的感覺,明知道這樣很危險,很容易摔個粉身碎骨,但視野一旦開啟,卻讓人不禁迷上了這種感覺,欲罷不能。
更何況,楊禹這些想法雖然眼下受各種條件制約,但誰說來日不能實施呢。
當天傍晚,劉裕又抽空召見了楊禹一次,這次卻不是單獨見楊禹,陪同劉裕在座的還有從事中郎傅亮、諮議參軍王修。
對於傅亮和王修,楊禹接觸不多,傅亮四十歲左右,博涉經史,尤善文辭,劉裕各種文書都是由傅亮起草,是為數不多能接觸到權力核心的人;
王修看上去比傅亮大十歲左右,當年桓玄對他的評價是“君平世吏部郎才”,由此可見,他在識人任能方面,應該有獨到之處。
楊禹不清楚劉裕要傅亮和王修相陪用意何在,但想必不是隨便安排的。
劉裕這個人還算節儉,軍府之中飾物不多,只有他背後的紫檀屏風,一幅猛虎嘯谷圖極有氣勢。
楊禹施過禮後,劉裕先開口道:“楊禹,我聽說你親族如今皆在秦州,這倒奇怪了,你今日極力建議放棄關中,轉攻北魏,難道你就不希望親族能早日擺脫羌人統治,迴歸正朔嗎?”
劉裕突然來這一下,打了楊禹個措手不及,這話夠誅心的,如果答得不好,說不定劉裕真認為他是秦國奸細,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啊。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古人誠不欺我啊!
楊禹心中暗暗著急,背上都微微冒冷汗了,心念電轉間,他突然想起陸放翁的詩來,於是,他把目光投向西窗,望向窗外無限雲天,臉上浮上濃濃的悲慼。
傅亮觀察了楊禹臉上表情的變化,不由得暗道:“莫非他真是秦國奸細,被太尉說中要害,無話辯解了?”
一旁的王修也暗暗皺起了眉頭,冷眼盯著楊禹。
楊禹眼含熱淚,望著窗外的雲天緩緩吟誦道:“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