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孔子論德才之衡——周公之才與驕吝之弊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孔子論德才之衡——周公之才與驕吝之弊,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令人稱羨的卓越才能和美好品質,但他卻驕傲自大且吝嗇小氣,那麼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首先,“周公”在古代乃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且影響力深遠的人物。周公,姓姬名旦,作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他在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周公不僅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成功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更在武王去世後,肩負起攝政的重任,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平定叛亂,穩定了新生王朝的局勢。此外,周公還親自參與並主導了周禮的制定,為周王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和文化基礎。周公因其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卓越建樹以及其高尚無私、勤勉奉公的品德,成為了後世敬仰與追慕的光輝典範。
“才之美”所指並非侷限於某一狹隘範疇的單一才能,而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高度融合的綜合性傑出才能。這種才能涵蓋了深邃的洞察力,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精準的判斷力,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迅速做出明智而恰當的決策;果敢的決策力,在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卓越的組織能力,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共同的目標;高效的執行能力,將構想和計劃迅速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和顯著的成果。同時,還包括了深厚的學識修養、精湛的技藝水平以及獨特的創新思維等,是一種在眾多領域都能展現出超凡實力和獨特魅力的全面性優秀才能。
“驕”在這一語境中,代表著一種極度膨脹且盲目自負的心態。一個被驕傲所佔據的人,往往會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對自身的優點和成功進行無限放大,而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則選擇視而不見或刻意迴避。他們不僅輕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認為其不值一提,而且對他人的努力和貢獻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這種傲慢的心態使得他們緊閉了學習和進步的大門,拒絕從外界吸收新的知識和經驗,不願意反思和改進自己,從而在自我陶醉的漩渦中逐漸迷失方向,最終導致自身能力的停滯不前甚至衰退。
“吝”主要體現為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狹隘與小氣。在物質方面,吝嗇之人將財物視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對之過度貪戀和守護,哪怕在面對他人的迫切需求或合理請求時,也堅決不肯鬆手,一毛不拔。在精神領域,他們表現得更為自私和封閉,不願意將自己積累的知識、寶貴的經驗以及深刻的智慧與他人分享,對他人的成長和進步不僅缺乏支援和鼓勵,反而常常抱以嫉妒和阻礙的心態。這種精神上的吝嗇使得他們難以建立起真誠而深厚的人際關係,無法在團隊合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最終限制了自身的發展空間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深入剖析這句話,孔子透過構建這樣一個假設的情境,即一個人擁有如周公般令人歎為觀止的出色才能,但卻被驕傲和吝嗇這兩種負面品質所侵蝕和扭曲。這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即便一個人在天賦和才華方面具備極高的起點和優勢,如果在品德修養方面存在如此嚴重的缺陷和不足,那麼他所擁有的其他潛在優點和發展可能性也會因為這些品德上的汙點而被嚴重遮蔽和損害。這充分反映了孔子對於品德在個人價值評判中佔據核心地位這一觀點的堅定不移的主張,強調了品德修養對於一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獲得社會廣泛認可和尊重的決定性作用。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德才關係
孔子此語旗幟鮮明地闡明瞭德與才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又以德為本的緊密而複雜的關係。才華無疑是人生旅程中前行的有力翅膀,能夠幫助我們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展現出獨特的能力和價值,為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然而,品德卻是心靈深處的燈塔,為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指引方向,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正確運用才能、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關鍵所在。一個僅有出眾才華卻缺乏良好品德的人,就如同失去了舵手的船隻,儘管在短期內可能憑藉自身的才能在風浪中前行一段距離,取得一些表面上的成就,但由於品德的缺失,他們無法把握正確的航向,難以長久地在社會的海洋中穩健航行,更無法真正贏得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信任和社會的廣泛認可與讚譽。
2. 驕傲的危害
驕傲自滿是一種自我矇蔽的厚重迷霧,它使人深陷於狹隘和短視的認知陷阱中,無法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