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章 寧州狄仁傑砸碑 奏章施仁德安民,做則天女皇的男寵,霧都山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儘管他們日夜兼程,馬不停蹄,但最終他們還是沒有追上突厥軍隊。突厥人已經逃回了漠北,回到了他們那片荒涼而又遙遠的土地。狄仁傑的大軍到達定西時,只能看到空無一人的街道和大開的城門,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
站在定西城外,狄仁傑望著北方,心中充滿了無力和憤怒。
在寧州的沙地旁,狄仁傑的十萬大軍駐紮於此,營帳連綿,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狄仁傑站在中軍大帳之前,面色凝重,目光穿透了遠方的地平線,似乎想要看透那漠北的深處。
他的心中充滿了沉痛與無奈,突厥的殘忍行徑令他憤怒,而未能及時救援那些無辜的俘虜更是讓他自責。他深知,這個訊息一旦傳回朝廷,必然引起朝野震動,百姓哀痛。
狄仁傑轉身回到帳中,提筆沉思。他必須做出決斷,是繼續追擊那些已經逃回漠北的突厥,還是暫時收兵,以圖後計。他深知漠北之地,廣袤無垠,環境惡劣,追擊的風險極大,但若不追擊,那些突厥賊寇將繼續逍遙法外,邊疆永無寧日。
他深吸一口氣,筆落驚風雨,寫下了奏章:“臣狄仁傑拜上,突厥賊寇已逃至漠北,我軍未能及時追及,俘虜慘遭屠戮,情狀令人髮指。賊勢雖遠,然其心不死,必會再次犯我邊疆。臣請陛下聖裁,是否繼續北上,追擊突厥,以絕後患。”
奏章寫罷,狄仁傑將其密封好,交由信使,快馬加鞭,速回神都。他走出帳外,望著即將離去的信使,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朝廷能夠理解他的決定,給予他繼續北上追擊的命令。
信使的身影漸漸消失在遠方,狄仁傑轉身,面對著十萬大軍,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信任。狄仁傑知道,無論朝廷的命令如何,他和他計程車兵們都將準備著,為了大周的和平與榮耀,不惜一切代價。
在風沙稍歇的黃昏時分,狄仁傑命令士兵們在一處避風的山谷中駐紮下來。士兵們迅速行動,搭建帳篷,佈置防禦,一切井然有序。狄仁傑知道,除了軍事上的準備,民心的安撫同樣重要。
他派出小隊士兵,深入附近的村落,尋找那些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百姓們見到朝廷軍隊,心生恐懼,害怕朝廷會怪罪他們曾在突厥統治下的求生之舉,紛紛收拾行囊,準備逃離。
狄仁傑親自走進一個破敗的村落,他的目光溫和,聲音平和而充滿力量:“鄉親們,我是狄仁傑,朝廷派我來此,是為了驅除突厥,保護你們。你們在突厥入侵時所受的苦難,朝廷都瞭解,那是為了生存,是無奈之舉,絕不是背叛。現在,突厥已被趕走,請大家安心回家,重建家園。”
百姓們面面相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從人群中走出,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激動和不可置信:“狄仁傑?難道真的是當年寧州的刺史狄大人?”
狄仁傑微笑著點頭:“正是在下,老丈,多年不見,您可安好?”
老者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的聲音顫抖:“狄大人,您是我們的恩人啊!當年在寧州,您為我們排憂解難,如今又來救我們於水火。我們本以為朝廷會怪罪我們,沒想到您竟然如此寬宏大量。”
狄仁傑扶住老者,溫和地說:“老丈,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們都是大周的子民,應當相互扶持,共度難關。朝廷派我來,就是要幫助大家重建家園,讓大家過上安穩的日子。”
老者抹去眼淚,轉身對周圍的百姓說:“鄉親們,這是我們的狄大人,是好人啊!他不會怪罪我們,我們不用逃了,可以回家了!”
百姓們聽到老者的話,心中的恐懼和疑慮漸漸消散。他們紛紛放下行囊,圍繞著狄仁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狄仁傑的話語如同春風化雨,溫暖了每個人的心田。
在狄仁傑的安撫下,百姓們開始陸續返回家園,他們心中的恐懼被希望所取代,家園的重建也從此開始。
在寧州的一片荒涼之地,狄仁傑帶著武攸寧等將官緩緩前行,他們的馬蹄沉重地踏在被戰火蹂躪過的土地上。四周是被突厥破壞的慘狀,房屋殘破不堪,農田荒廢,甚至有些未來得及掩埋的屍體橫陳在地,一片淒涼。
狄仁傑的面色凝重,他下令士兵們停下腳步,掩埋那些無人收殮的屍體。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我們來遲了,對不起百姓。”每一位士兵都能感受到這位老將軍心中的悲痛和自責。
他們繼續前行,來到了一處村口,那裡矗立著一座石碑,上面刻滿了文字。狄仁傑上前,手指輕輕觸控著石碑上的字跡,這是當年他擔任寧州刺史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