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味蕾之旅
瘋神狂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二章 味蕾之旅,純屬意外,從一碗麵五十塊錢開始,瘋神狂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料理之道,也是炙膳有道。
在思考刀工時,就下了一番功夫。
切是為了把食物做小,但切的力度寬度,甚至只拿刀姿勢,都可能影響食物味道。
不同食材的切法又各不相同,切魚肉時哪個角度,會正好貼合紋理又不失風味......
這種刨根問底式的極致思考法,讓剛開始學藝的李長久受益終生,因為他當時的師父所做的,就是給到一個思考方向。
誰都希望能夠遇到“百度型”的師父,所有疑惑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答。
但卻忘了如果缺少親身實踐和思考,少了逼迫自己先去解決問題、把事情做到完美的動力,被鍛鍊的人反而是師父。
因而這個角度來說,拜師也是主動給自己創造困難、逼自己成長的一種途徑。
拜師,對華夏廚師來說始終是個既宏大又現實的命題。
除了需要用心習得師傅教給的手藝外,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視角,重新看待拜師這件事。
理清目標,找準良師,把自己放入更有競爭力的狼群中,透過無數細節去磨鍊職業化的習慣。
送走了客人,廚房和服務員們都需要吃飯。
剛才西面上多餘的菜品,肯定屬於廚師們的首選。
但是這種剩餘課不多,所以還需要準備一些菜品,畢竟工作人員還是不少的。
只不過,之前購買的材料,大部分是用來出售的。
經過之前的利用,現在還能吃的已經不多。
“還有一些豆腐和豆腐皮。”
“那就炒一些吧!”
“西紅柿也有,炒個雞蛋吧!”
“我來炒豆腐皮吧!”
“我看還有一些豆腐乾,那我就做豆腐乾好了。”
最後李長久分配了一下工作,他自己則打算炒個豆腐乾。
這些豆製品不用說,都是出自張靜芝張老闆家。
現在張靜芝的小工廠已經在滿負荷生產,主要是做豆腐、豆腦、豆汁、豆腐皮和豆腐乾。
只是看產品就知道,他家的生意很好。
如果不是林非凡算是朋友,他這點用量,還真沒法從張靜芝家的工廠拿貨。
“李師傅,豆腐皮有什麼說法嗎?”
周叢文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到了李長久的身邊。
“這個要想不簡單,還真能玩出花來,不過不是豆腐皮,而是豆腐乾。”
一盤普通的炒豆腐皮,也可以做成名菜。
李長久可沒有吹牛,因為淮揚名菜之中就有一道大煮乾絲。
在我國的美食世界中,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故事。
其中,大煮乾絲就是這樣一道充滿文化底蘊和精緻工藝的淮揚名菜。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選材的講究、刀工的精細和火候的掌控,每一環節都體現了廚師的匠心獨運。
大煮乾絲的前身是“九絲湯”,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這道菜是以壓得極緊實的白色豆腐乾為原料,先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
豆腐乾,其實也可以用豆腐皮代替。
因為製作豆腐乾的過程,其實就是先製作成豆腐皮。
繼續壓榨水分,就會製作成豆腐乾。
當然,這說的有點簡單,但是大體的製作過程就是這樣。
豆腐乾的製作歷史很長,是我國傳統豆製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製品。
好的豆腐乾鹹香爽口,硬中帶韌,久放不壞,是我國各大菜系中都有一道美食。
豆腐乾在製作過程中會新增食鹽、茴香、花椒、大料、乾薑等調料,既香又鮮,久吃不厭,被譽為“素火腿”。
豆腐乾有滷幹、燻幹、醬油乾等,是宴席中拌冷盤、炒熱菜的上乘原料。
其含水量比水豆腐小,硬度高,厚度小,更容易儲存。
特別是張靜芝家的豆腐乾,做的更好。
而只要是在周圍居住,稍微喜歡一點美食的,那麼你就一定聽說過張家豆腐乾。
豆腐乾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一般分為豆漿製備、凝固、壓制、切割和乾燥等幾個步驟。
首先將黃豆浸泡,磨成豆漿,再加熱凝固,壓成薄片,切成塊狀,最後用風乾或太陽曝曬等方法乾燥。
製作好的豆腐乾可以有不同的口感和形態,比如嫩滑的豆腐乾、緊實的豆腐乾、或者口感更像肉類的豆腐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