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2088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9章,米莉的火花,米粒2088,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最好不要貿然推翻。
06
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說到這裡,咱來仔細瞭解一下,人類和細菌的關係。
細菌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34億年(也有研究認為是38億年)。
在大概30億年的時間裡,細菌都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
而我們人類來到地球只有700萬年。
也就是說,人類出現的時候,細菌的世界已經非常發達完善了。
我們的原始祖先,在充滿細菌的世界裡活了下來。
又在幾百萬年的進化裡,跟細菌形成了複雜的相依共生的關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需要,不可分割。
細菌的群體遠比我們想象中更聰明、更復雜。
舉個例子。
有科學研究發現,當少量致病菌進入人體,它們不會貿然發動攻擊,來對付巨大的“宿主”。
因為少量病菌會很快被人體消滅。
這些病菌會選擇先靜靜地複製增長,還不時彼此交換資訊,統計同伴的數目,來評估自身實力。
當它們確定同伴數量已經足夠多以後,才會忽然“暴動”,一起進攻人體。
是不是很狡猾?
當然,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練習,如何儘早發現這些狡猾的敵軍,並且快速消滅它們。
現在科學家也在研究,細菌之間是怎麼交換資訊的。
一旦我們解碼了它們的語言,就可以告訴它們錯誤資訊。
讓它們一直以為自己勢單力薄,不敢發起進攻。
人也就不會發病了。
當然,要解碼細菌的語言,極其困難。
所以科學家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直到今天,我們對細菌的認知都非常有限。
人類存在了700萬年,直到300多年前,才知道有細菌這個東西存在。
真正深入研究,也就是最近幾十年。
據估計,目前人類所認知的細菌,還不足細菌總量的1%。
所以我們還處在非常初級和表面的階段。
還有太多東西我們一無所知。
將來如果有更先進的裝置,我們很有可能發現,人體裡還有更微小更豐富的生物群體,是人類聞所未聞的。
而現在有個非常可怕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們剛剛瞭解1%,就以為懂了。
就急於做出判斷和選擇。
我們讓孩子遠離泥土,覺得這樣就不會感染致病菌。
卻不知道這讓孩子失去了接觸更多微生物的機會,免疫力下降,成為嬌弱的溫室花朵。
我們用殺菌洗手液反覆洗手,想避免“病從口入”。
卻讓面板的微生態失衡,變得敏感脆弱。
我們用抗生素殺死致病菌,想解決一些感染的問題。
卻沒意識到,抗生素同時殺死了我們體內很多有益的微生物,造成菌群失調,導致多種疾病。
說“菌群失調”大家可能沒啥感覺。
舉個大自然的例子你就懂了。
比如一片草原。
它正常的生態應該是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狼、羊、植物、昆蟲、微生物……
它們互相制約,相依共生,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
而如果草原上的狼,全部被殺死。
羊就會瘋長,草就會被啃光。
這片草原就會沙漠化。
人體的微生態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魯莽地改變了體內細菌的種類和數量。
菌群就會失去平衡,我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
所以,在我們對微生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
還是應該心懷敬畏,非常謹慎地去跟它交手。
儘量以和為貴。
不要無所顧忌地打打殺殺。
否則就會像一個幼兒園小孩去挑戰大學教授一樣,輸得很慘。
因為這個世界,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微生物的世界。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征服微生物。
最好的局面,就是和它們一起,和諧共存。
07
遠離抗生素
這些年,人類發明了很多對付細菌、病毒的武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