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雜交水稻、飛機和上海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雜交水稻、飛機和上海,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少?”
從上車就一直沒怎麼說話的霍去病終於發言。
寧野隨即一副“還是小霍懂我”的表情。
這傢伙,不愧是和寧野睡最久的室友,已經懂了什麼時候要給寧野捧哏。
眾人雖不懂何為雜交水稻,想來應該是水稻的一種改良作物,看寧野嘴角的笑意都壓不住了,也不知產量到底多少。
“我查的資料也不一定準確,大家做個參考就行。”
寧野故意頓了頓沒說話,一車的人,都被他的抑揚頓挫勾得心癢癢。
“哎呀,寧弟,你就快說吧。”
“就是,寧校長,你也太會賣關子了。”
“咳咳。”
寧野清了清嗓子,終於公佈結果。
“根據網上的資訊,現代雜交水稻的雙季畝產可以達到1603.9公斤,宋代1石約為49公斤,也就是說,換算成宋朝單位,大約是32石左右。”
“什麼?”
趙頊騰得一下想要站起來,猛地又被安全帶勒住坐下,他瞪大眼睛,像是聽到什麼天方夜譚一樣。
“你是說!你是說後世的雜交水稻,畝產是我大宋的十倍甚至更多?”
“沒錯,我剛才也說了,這個資料不一定準確,但是你放心,隨著科技的發展,差距只會大不會小,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更少的勞力和更輕鬆的工作量的基礎上哦。”
“這一切,都要感謝一位姓袁的科學家,正是以他為代表的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才讓我們當今中國十四萬萬人,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問題。”
聽到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全車的人已經震驚到說不出話。
再聽到,當今中國竟有這麼多人口,卻不再有糧食危機,古人們更是差點驚掉下巴。
“善!我華夏後世真乃大善!”
趙頊起頭,全車的古人,這一刻幾乎不約而同擊掌叫好,內心也同時升出了強烈的自豪感。
大家久久不能平靜。
沒咋聽懂大人談話的趙昺突然一聲驚呼,讓所有人緩過神來,“快看,天空中有大鳥!”
眾人順著趙昺所指的方向好奇地看去。
果然,不遠處的山巒之上,有一巨大的“鐵鳥”飛馳,很快就從他們的大巴車頭頂上轟鳴而過,隱入了雲間。
蘇軾當即雅興來了,想起《莊子?內篇?逍遙遊》,當即唸了出來。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原來莊子說的是真的,世間真有如此大鳥。”
陸秀夫看呆了。
寧野笑了笑,得嘞,又來一個顯擺的機會,可不能錯過呀。
“這可不是鳥,這叫飛機,也是人造科技。”
“飛機?”
扶蘇記起來,那晚寧野帶他和劉據坐車去吃宵夜時,曾說過,如果有航班的話,坐飛機從上郡到咸陽比開車更快。他當時還不理解,開車已經很快了,飛機還能有多快,現在總算明白了。
汽車之於飛機,正如馬車之於汽車,那就不是一個速度量級的交通工具。
“沒錯,飛機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坐飛機從北京也就是北宋時的幽州,到廣州,飛行距離大約在2000公里至2200公里左右,差不多三個小時就到了。”
此刻,全車人已經被震驚震麻木了。
各朝的古人們是真沒想到,後世不僅能養活這麼多人,還有各種看起來神通廣大的神器,再結合寧野的講解,他們總算深刻理解了,何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蘇愛卿!”
趙頊激動到難以遏制,“回去後記得提醒朕,立刻將工部提為六部之首,不,還不夠,朕要在二府外再設立一個獨立機構。”
“官家不是已經為變法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
蘇軾當即回應。
“額……你們宋代的官制真是太複雜了,而且官稱與實職分離,一點也不簡潔。”
寧野聞言忍不住吐槽。
宋代的官員,一般有官、職、差遣三個頭銜。
以蘇軾為例,熙寧七年,他的官應該是朝奉郎,不對應具體的職權和工作內容,更多是作為一種身份地位和俸祿級別的象徵,為從六品上。
蘇軾當時的職,可能帶有集賢校理等職,這是一種館職,屬於比較清高和榮耀的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