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202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明朝的內憂外患,大明英宗朱祁鎮,苦丁茶2024,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軍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強大攻勢下,思任發的軍隊漸漸難以抵擋,在第二年兵敗如山倒,士兵們四處逃竄,毫無鬥志。無奈之下,思任發只得帶著殘部,慌不擇路地逃往緬甸。
然而,王振和朱祁鎮並未就此罷手。他們認為,若不將思任發徹底擒獲,這場戰爭就不能算取得真正的勝利。於是,他們不顧士兵們的疲憊與戰爭帶來的創傷,一意孤行地命令明軍繼續攻打緬甸,試圖以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緬甸交出思任發。明軍如黑雲壓城般兵臨緬甸邊境,對緬甸形成了強大的、幾乎無法抵抗的軍事威懾。在明軍的強大威懾下,緬甸方面權衡利弊,經過一番激烈的內部商討,最終選擇妥協,交出了思任發。
但事情並未就此畫上句號,思任發之子思機發仍盤踞在孟養一帶,企圖負隅頑抗。面對明軍的強大威懾,思機發為了保住自己的殘餘勢力,不得不上表謝罪,表文中言辭謙卑,盡顯恭順之意,希望能夠得到明朝的寬恕,以換取和平的局面。此時,朝堂上的廷議大多主張趁機招撫思機發,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避免進一步的戰爭消耗。大臣們紛紛進言:“陛下,如今思機發已主動表露出歸順之意,若能順勢招撫,既能免去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又能彰顯我大明的仁德寬厚,實乃兩全之策啊。”
然而,朱祁鎮和王振卻如同被權力和虛榮矇蔽了雙眼,陷入了固執的泥沼無法自拔。他們堅持要思機發親自到京師請罪,否則就繼續興兵討伐。王振更是在一旁煽風點火,蠱惑朱祁鎮道:“陛下,若不如此,如何能彰顯我大明的威嚴?這些蠻夷之輩,必須讓他們知道我朝的厲害,否則日後必將再次生亂。” 就這樣,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在這片土地上,又持續了數年之久。
一直到正統十四年(1448 年),王驥才率領著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大軍班師回朝。此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西南邊疆,讓明朝的統治秩序在當地得以重新確立,但是 “大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巨大的軍費開支使得國家財政面臨著沉重如山的壓力,幾乎到了不堪重負的邊緣。為了籌集鉅額的軍費,朝廷不得不增加賦稅,各種苛捐雜稅如雪花般紛紛落在百姓的頭上。無數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困境之中,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在沉重的賦稅壓迫下苦苦掙扎。無數的人力、物力被無情地投入到這場戰爭中,許多家庭因此支離破碎,田園荒蕪,雜草叢生,民不聊生。對明朝的國力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幾乎難以承受的巨大損耗,如同在明朝這棵大樹上狠狠地砍了一刀,使其元氣大傷。
除了用兵麓川外,明朝國內的局勢也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愈發變得陰沉壓抑,動盪不安。正統十二年(1447 年),福建、浙江一帶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葉宗留原本是一名礦工,在那暗無天日的礦洞裡,他和工友們每日從早到晚辛苦勞作,在狹窄潮溼的礦道中艱難前行,忍受著刺鼻的礦塵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然而,他們辛勤的付出卻只能換來微薄得可憐的收入,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遭受當地官府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各種名目的稅費如枷鎖般套在他們的脖子上。長期的積怨在心中如火山般爆發,葉宗留毅然挺身而出,率領著眾多同樣遭受苦難、心中充滿憤怒的礦工揭竿而起。
鄧茂七則敏銳地察覺到當地百姓對官府的不滿情緒已然如干柴般堆積。他振臂一呼,以反抗苛捐雜稅、懲治貪官汙吏為響亮的口號,如同在乾柴上點燃了一把火。那些對官府的壓迫早已忍無可忍的百姓,紛紛響應鄧茂七的號召,從四面八方趕來,加入起義隊伍。他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不公的憤怒,迅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不可忽視的起義力量。
起義軍在福建、浙江一帶攻城略地,所到之處,官府的軍隊望風而逃。他們與明朝官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不斷。雙方互有勝負,陷入了長期的僵持狀態。明朝政府為了鎮壓起義,不得不從各地抽調大量兵力前往福建、浙江。這些士兵遠離家鄉,背井離鄉,在陌生的土地上與起義軍作戰。他們面臨著對地形的不熟悉、對敵人戰術的不瞭解等諸多困難,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直到正統十四年(1449 年)二月,經過艱苦卓絕、曠日持久的戰鬥,明朝軍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終於將這場起義艱難地平定。
然而,還沒等明朝政府有時間喘口氣,廣東又爆發了黃蕭養起義。黃蕭養出身貧寒,自幼便在困苦的生活中掙扎,飽受生活的磨難。成年後,他親眼目睹了明朝的苛捐雜稅如猛虎般肆虐,無情地吞噬著百姓的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