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章 三千年前,來點刺身芥末醬油可好?,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追溯到周朝,在漢代的《禮記》中,就有關於吃芥末的描述:

“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芥,芥醬也。”

芥末,又稱芥子末、芥辣粉,一般分綠芥末和黃芥末兩種。

黃芥末是芥菜的種子研磨而成。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對口舌有強烈刺激,味道十分獨特,芥末粉潤溼後有香氣噴出,具有催淚性的強烈刺激性辣味,對味覺、嗅覺均有刺激作用。可用作泡菜、醃漬生肉或拌沙拉時的調味品。亦可與生抽一起使用,充當生魚片的美味調料。

黃芥末原產於中國,歷史悠久。從周代起就已開始在宮廷食用,自古以來都被當作一種自然藥草,後傳入日本。因為日本為島國,吃海鮮的人很多,所以在日本得到發展。而綠芥末,原產日本,是用植物山葵的根莖磨成的醬。

據史料記載,醬油文字上最早能追溯到中國的西周時期。最初的醬油是由動物肉剁成肉泥醃製而成,其製作過程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似《周禮·天官·膳夫》有載,天子的飲食分為飯、飲、膳、饈、珍、醬六大類。它們也一起構成了《大雅·行葦》中的“醓醢以薦,或燔或炙”。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大豆可以製成類似的風味物質,而且成本更加低廉,因此逐漸普及開來。大豆醬油的出現,不僅降低了製作成本,也使得醬油這一調味品走入了千家萬戶。

秦漢時期,出現了類似於醬油的調味料,在東漢崔寔撰寫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提到“……可作諸醬、肉醬、清醬”;北魏末年賈思勰編纂的《齊民要術·卷八》也記錄了調味料“豆醬清” 。根據原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農史學家繆啟愉先生考證,所謂的豆醬清或清醬是從豆醬中提取出來的清汁,與醬油類似,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的調味品 。

唐宋時期遵循“春曲、伏醬、秋油”的方法來釀造醬油,其實就是春天制曲,秋天榨油,而南派醬油研發工藝也分為六大工序,選豆、蒸豆、攤涼、制曲、入料和抽油這六道環節來完成。

而醬油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日本文獻中最早使用醬油一詞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節用集》,但醬油的生產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國傳入日本,大概是公元755年後,隨鑑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放開那個黑蓮花,讓我來

吃飯不煩睡覺煩

電競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沫覓

天賜歡喜緣

慄苒

美女,我是仙

落日煙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