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搞老莊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搞老莊,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初年(前298年)。
其次,《莊子》兩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前318年)才自立為王,這一年亦為燕王噲三年;《莊子》又載燕王噲讓國之事,發生在燕王噲五年,至燕亡國時,宋君偃稱王已六七年了,且《莊子》所載宋王之事,皆發生在宋國強盛之際,則估計莊子沒有見到宋亡國。所以馬敘倫將莊子卒年的下限定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這一年齊滅宋,宋君偃死於魏。
莊子的作品被編入《莊子》一書。《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10]。其中內篇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十五篇:《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雜篇十一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而今所傳三十三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這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這種看法受到質疑。後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或為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或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遊”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範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道”的特點,具有絕對性、創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雖然幽隱寂靜,卻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驗(“有信”),所以具有絕對性;道具有創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與時秩上都先於天地鬼神,是產生萬物的最後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還具有無為性,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殺生者不死,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生生者不生”,萬物常因特殊的際遇而興起而消失,道運作萬物而自身卻永不消失。莊子闡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體悟的宇宙觀、世界觀,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遊境界的思想基礎,要達到生命的絕對自由,就必須深刻體悟“道”這個基本的範疇。
在莊子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擴大人的內在生命,便是莊子所關注的問題。人被生存的環境所蔽,為知見所囿,形成鎖閉的心靈。莊子所關心的,不在於生理我的滿足,不在於家庭我的實現,也不在於社會我的完成,而在於體現宇宙我的理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宇宙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