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自貢二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章 自貢二,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問你們個問題,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
唐澤他們仨在燈會走走停停,不由得科普之心又升。
“七夕節三。”錯誤答案一般都是從林依口中說出的。
七夕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年輕一代人心中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節日被不少人賦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國的情人節。
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宋元之際,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
至於七夕節對愛情的崇拜,多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也是因為七夕乞巧最初的對自然星宿的崇拜加之後來各種詩詞文藻的修飾之後,在民間慢慢傳開。
而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的上元節相比來說某些習俗還更像情人節一點。這一天,男男女女,借花燈之名,會中情之人。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相比之下在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反而一直保留著最傳統的七夕節日方式。
當然了,我們身處在一個思想高度開放、崇尚自由的國度,你把清明過成情人節都沒關係的。只是,希望多一點點人對傳統文化多瞭解一點。比如說萬一哪天隔壁彈丸小國又去瞎申遺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他們可不是去搶情人節的。
至少還有人懂得我們傳統節日中的深遠的文化內涵。我們丟棄掉的,別人不但拾起並視若珍寶。
一個叫三天兩覺的b站up主兼業餘作家曾經說過
“節日是人類墮落的標誌之一,我們需要在一年中定下幾個特殊的日子,提醒自己去做一些在平常同樣能做的事情,卻又裝作意義不凡的樣子。
每個節日大多都由謊言和慘劇這兩部分組成;大人們騙孩子,說這世界上有個駕著飛行雪橇的胖老頭兒會給你們帶來禮物;男人們騙女人,我一輩子只愛你一個;女人們則騙男人,我愛的是你的人,和錢無關;感恩節讓你有了一整年都不知感恩的理由;春節給了你一整年都不回家的理由。
非宗教和民俗傳統演變而來的節日很多是紀念某個人的死或者某一群人的死,而我們為什麼要紀念他們?因為他們是時代英雄,他們的犧牲改變了一些事情,甚至帶給了我們今人切實的利益。
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另類的交易。玫瑰、鞭炮、扮鬼、當個好孩子等等,挑準了日子,目標就是滾床單、發財、糖果、禮物。當然如果你運氣不好,也可能得到好人卡、罰款單、戀童癖和家暴之類的。”
“你的意思是上元節就是中國情人節?”丟丟問道
“也不盡然,中國古代沒有明確的情人節,但是比乞巧節更貼近的情人節的。比如正月十五的上元和三月初三的上巳節。”
“三月初三又是什麼?”
周代的三月三,名字叫“上巳節”。意指在玄鳥(燕子)歸來的時候。
那真是一個“人民大眾開心的日子”。陽春三月,河水碧綠,鮮花盛開。春心蕩漾的少男少女們手裡拿著蘭草,從四面八方趕到河邊,舉行愛的狂歡。如果遇到意中人,女孩子還會主動搭訕。
《詩經?鄭風?溱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