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五站 西江苗寨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第五站 西江苗寨,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巒疊嶂韻悠悠,苗寨西江吊腳樓。
白水迂迴過山寨,青煙繚繞映雲頭。
古街深巷風情厚,翠影銀裝意趣稠。
世外桃源何處覓,此中勝境畫難收。”
今兒早在餐廳吃早飯的時候民宿老闆就興沖沖的給唐澤拿了個大紅包過來。
他說他昨晚睡得異常安穩,還想請唐澤順便給他這民宿再四處看看風水什麼的。
“風水什麼的我是一點不會啊。”唐澤很實誠得告訴民宿老闆,然後他又給還沒起床的大師兄打了個電話過去詢問一下這個紅包能不能收。
在得到大師兄肯定的回覆後他也是開開心心收了這個紅包。因為只有治病救人不能收費,這種房間裡面有髒東西的情況是可以收取報酬的。
而後唐澤也婉拒了民宿老闆想要他們在這兒多玩幾天的邀請,吃過早飯就帶著三美上路了。
他們的下一站是300多公里外的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從龍脊這邊開車過去大概要四個半小時。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榕江、雷山、臺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裡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定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里衛,西江屬丹江衛。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定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
西江千戶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