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凱里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凱里,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 糊塗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聰明;狹隘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曠達;笨拙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靈巧;愁悶的人讀了它將會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讀了它將會霍然而愈。”
周作人先生稱這部作品 “ 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
梁實秋先生認為:“ 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林語堂先生對這部“閒書”不吝盛讚:“ 在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專門研究生活樂趣的,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
詩人馮唐更是對這部書推崇備至:“ 我人生中有些缺憾,既想立言,又想立功,還琢磨著怎麼立德,結果沒了生活。當我終於有了時間,怎麼用時間,怎麼閒下來?李漁教會了我生活。享受生活並不等於要花很多錢,這是李漁帶給我們的重要認識。”
開啟《閒情偶寄》,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滿腹牢騷的落魄文人,而是一位充滿貴氣的“閒人”的妙筆生花。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閒適恬淡、雅趣橫生、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狀態。
那麼,李漁緣何著得這樣一本 “閒書”?
一切還要從這位奇人異士的身世說起。
生為仙人,渴慕賢人
卻終成“古今第一閒人”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
據說李漁出生時,其母三天三夜未能分娩。有一道人路過,說這孩子是星宿降地,李家地盤太輕,載不動,建議把產婦移到祠堂後,李漁才呱呱墜地。
正因為道人說他是神仙下凡,所以取名李仙侶,字謫凡,李漁是他中年後自己改的名字。
李漁自幼聰穎,襁褓識字,總角之年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後院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
那時的李漁,還是一個傳統的文人,他讀書的目的,自然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以圖仕進。
崇禎八年(1635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成為五經童子。首戰告捷,使李漁嚐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
然而,追比聖賢終究只是一個願望,歷史上大多數的文人,並沒有得到治國平天下的機會。
崇禎十二年,李漁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原以為穩操勝券,但卻名落孫山。
很快,清軍鐵騎南下,李漁的功名之路,最終化為泡影。一介文人,仕途阻隔,功名無望,面對日益窘迫的生活,李漁逐漸走上了賣文為生的道路。
李漁舉家遷往杭州,開始了作品創作以及戲班演出生涯。他組建的劇團得到很多達官顯貴的賞識,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出。
52歲時,李漁舉家移居金陵,一住就是20年。在此,修了一座小園題為“芥子園”。這期間,他開設書鋪,刊行了不少包括他自己作品在內的戲曲小說及其他雜著,還有諸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芥子園畫譜》等大家想看又在市面上買不到的書。
經歷了著書、遊歷、演出、經商、出版等精彩人生的李漁,舉家遷回杭州,開始了隱居生活。行至暮年,他將自己多年來娛樂養生、種植花草、衣食起居的生活經驗,用簡潔生動的文字著成一部《閒情偶寄》。
李漁想他人之所未想,樂他人之所未樂,在吃喝拉撒、雞毛蒜皮中玩出妙趣。
唐澤是非常喜歡吃羊肉的,而且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其實都有那麼一道兩道以羊肉為主材的菜品。
先秦有六畜的說法:馬,牛,羊,豬,狗
馬主要是戰備和交通資源,還能用來耕田,基本上不允許宰殺,犯法的。
牛呢,上古時期亦用於祭祀與食用。但自從春秋後期鐵犁、牛耕出現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歷朝歷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漸淡出肉食行列。
而在漢代,基本上是豬和羊各吃一半。既有“澤中千足彘(250只豬),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的記載,亦有許多人家擁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說法,足見養豬與養羊難分伯仲。
並且當時的豬也不是現在菜市場的那種大白豬。羊與豬的養殖相比是要麻煩許多,但魏晉以後羊便遠遠超過豬作為中國人的主要食用肉類,大概是因為從東漢末年到天下三分這中土大陸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