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破解中國經濟之謎,撲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正到位。解決這四個方面的欠賬,至少需要三萬億元以上的資金,這大體相當於現在三年全國預算內的財政收入,或者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的淨資產。由國家一下支付這麼大的改革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講,假若我們支付了這些改革成本,為企業解下了包袱,但不深化改革,暫時解困了的企業還會重新背上包袱。如正在進行的“債轉股”和沖銷銀行呆壞賬,由於可以使企業支付給銀行的利息減少,對扭虧增盈確有立杆見影的效果。但如果企業的體制機制不改變,效益不能提高,這種解脫只不過是把應交銀行的利息變成企業的利潤,不僅會進一步加大金融機構的風險,而且國有企業的高負債問題也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包袱,必須同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改革結合在一起進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改革涉及到體制和機制,問題就會變得十分地敏感與複雜。現在不少學者主張中國改革已走到了突破舊有觀念束縛,形成新的認識突破的歷史時期。
長期以來,主要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太深,把國有企業不僅看成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而且一直認為,它是公有制企業中最好和最高階的形式,只能擴大、不能縮小,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都可隨意干預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權、責、利關係很不清楚,效益效率往往不高。改革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一是適當縮小國有企業的範圍,將一些效益不好、又不是必須由國家創辦的企業,有償轉為非國家所有;二是在繼續保持國有或國有為主的企業中,建立形成一種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就勢必涉及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包括產權的轉讓或者合理調整與重組。但因為傳統觀念沒有轉變,長期以來就不可能從產權制度入手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結果只得繞開產權制度改革,單純地進行有關國有企業隸屬關係、利潤分配、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的改革。結果當然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應該說,對於企業,特別是對於國有企業,有很深的感受,想起來總是浮想聯翩,寫起來總覺得無法停下來。翻來覆去,到底要說明些什麼!有些迷茫,儘可能收集資料,分析研究,結論是:該說的專家們都說了,該有的政策政府都有了,該做的企業都做了。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十分艱鉅複雜的事業,絕非一蹴而成的事。中國的經濟改革採取了一種漸進的方式,這無疑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選擇。但是,漸進改革也使中國實現企業改革目標,建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需要較長時間,從而經濟低迷狀態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俄羅斯和東歐在經濟轉軌中實行激進的“休克療法”,至今已近十年,經濟仍無太大起色。實行漸進改革的中國,經濟要擺脫低迷狀態,駛入增長的“快車道”,估計可能還需要5——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應當充分認識到引起當前經濟低迷的微觀體制性因素,以及企業改革對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決定性意義,在保證經濟平穩執行和社會穩定的條件下,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的步伐,儘快完成企業制度的變革,為經濟增長建立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這樣,中國經濟就可能較早地駛入“快車道”,否則,經濟低迷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有三點特別需要指出:第一,要下決心來解決企業債務問題。我們認為,‘債轉股’確是重要的一個措施,藥力未到,你就希望它徹底見效,那怎麼可能!中國有一位頗有爭議的中醫大師,他治病確有獨到之處。藥力重、狠。要治好那些重病人,必須如此,但風險很大,治好了不少人,也有難以起死回生,醫生們很難冒這個險。對於‘債轉股’我們認為它不僅僅是解決債務問題,其中深涵著社會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的規律,是發展中的一個‘道’的問題,我們將在後面做專門的研究。
第二,要進一步更新觀念。中國社會、經濟處於一種系統的轉換和升級或者說是結構的升級轉換過程中,在這個升級轉換過程中,整合和重組是出發點和依存點,在整合和重組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資產、產權的轉移和轉換等問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公’與‘私’我們已經爭論了好多年,‘國有資產流失’已經成為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公’與‘私’的翻版,業已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阻礙。我們一定要科學對待這個問題。
第三,要把解決工業問題和解決農業問題結合起來。當前中國的許多社會經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