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中國紀事,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生命力,在種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下,一種始終流動的力量,似乎從未中斷過。

破舊的衚衕旁建立了嶄新的高樓,老北京人散步的後海,變成了紙醉金迷的酒吧。周圍變化得太快,以至於你不知道該以何種心態來迎接這些改變,廣告牌、電視螢幕,報紙專欄,都在提醒每一個人,如何迅速拋棄昨天,擁抱明天,人們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喜悅與焦慮。我們為自己設計出各種新形象,卻仍在為那個簡單的命題而困擾:“做一箇中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抱怨了那種簡單的身份解讀,卻不知道如何提供那些足以令人心服的新解讀。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走向封閉的北大精神(1)

1998年5月4日的北大,像是一場盛大的、期盼已久的遊園會。當時我是一名三年級學生,住在28樓的105室,剛剛7點鐘,就被吵鬧聲驚醒。

這是一樁事先張揚的新聞事件,北京大學的百年校慶。這所大學和她的國家的命運之間的特殊關係,即使在世界歷史上都少有例證。

我記得那天的奇特感受,那種混合著驕傲和不安嘲諷的心理。幾個月前,北大南門矗立了設計簡陋的倒計時牌,告訴你還有多少天,多少小時,就是她100年的慶祝,它是天安門廣場上迎接香港迴歸倒計時牌拙劣的仿製品。報紙上充斥了這樣的訊息,歐美校友包專機從海外歸來,南方校友在深圳包了專列返回母校,中國鐵路史上從未有專為一所大學開辦的專列……

校園裡擁擠了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校友,從西南聯大時期的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到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但他們似乎不是這一事件的主角。慶祝的典禮不是北大校園裡進行,而是人民大會堂。那些從各系挑選的學生代表,在那裡迎接這場慶祝的高潮——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演講。

和政治含義同樣顯著的,還有它的商業味道。學校裡盒飯和各種紀念品的兜售,使校園像是一個大型的市場,出版商與電視臺不斷地推出與北大相關的產品,但是當我試圖尋找一本完整的關於北大歷史著作或影像作品時,卻毫無收穫。我們還被不斷告知,因為這場慶典,學校又收到了多少捐款,它將用於修建多少層的高樓。

這一切和那個令一代代人念念不忘的北大沒有什麼關係。每一個入學的青年,都曾經對蔡元培的“相容幷包”原則帶來的群星燦爛的年代憧憬不已,每個北大人都為魯迅的名言激動:“第一,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

但是念來唸去,我們所有的感慨與追憶都發生在1917—1929年那個短暫的時代。輝煌的西南聯大時代的似乎更是清華大學的產物,而在混亂的“文革”年代,北大的表現或許更令人汗顏。在一個被普遍視作知識分子的另一個黃金時代的80年代,北大的性格沒有那麼鮮明,那個年代公認的知識領袖來自於其他大學與機構。以至於在風靡一時《北大往事》時,我們被打動的是年輕人嘻笑怒罵式的瑣碎追憶,而不是某種更崇高和富有建立性的品格。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燕園,也是司徒雷登的遺產。

90年代的北大時光是暗淡的。北大在突然到來的全國性商業浪潮前慌亂不堪。拆了南牆,不是為了以大學獨特的精神去影響社會,而是變成了社會風尚的俘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所學校的真正驕傲似乎變成了一家叫北大方正的公司,在南門外的北大資源樓裡一家接一家的小公司裡,都以北大為旗幟,那個由蔡元培、胡適、陳獨秀、傅斯年締造的光輝名字,成為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優秀的年輕人仍蜂擁而來,因為中國的大學比國營企業更為頑固和拒絕改革,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在90年代的最後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和學生擴招為大學帶來大躍進式的風潮,人人都在談論世界一流大學,卻忘記了大學的基本理念。即使在戰時,經濟最為拮据的時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也仍在相信“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之謂也。”

2000年畢業之後,我已很少回到校園。社會上關於北大的訊息一直沒有中斷過,我聽到了賣豬肉、賣糖葫蘆的北大學生,聽到了那場轟動一時、卻似乎無疾而終的改革,最近的訊息是北大拒絕讓那些小學生前來參觀,她準備關閉校門,她還和一位著名數學家發生了爭吵、卻又提不出值得信賴的反駁,她不滿於香港的大學在內地招生打亂了她自己的招生計劃……像是一個任性、傲慢,卻又缺乏競爭能力的孩子,神形又是如此的老態龍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苗疆道事

撲火

他的千紙鶴糖[暗戀]

笠枝

豪門弟弟惹人憐

大刀闊斧

終末之龍

一意孤行